中国两会闭幕,大会审议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被认为是指导今后5年及15年中国发展的“密码”。除了外界关注的GDP增长不再设具体目标,规划中提到的高质量发展,勾画出未来五年中国治理的蓝图。
新的五年规划开局之年,中国经过了抗击新冠疫情的2020年,环球疫情和国际环境仍存在诸多不确定性。2021年,正是中国经济和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开篇年。
规划中强调“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那么如何理解高质量、新发展的内涵呢?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余淼杰对香港中通社记者表示,中国的高质量发展完成了从“转向”到“进入”的过程。2017年十九大提出“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2020年8月的政治局会议上则提出“已经转入”。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其实就是新发展理念,概括为“创新、协调、共享、绿色、开放”十个字。
在创新方面,科技领域的“卡脖子”问题凸显,未来五年,中国将加大基础研究经费投入。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公共经济研究所副所长汪云兴对记者表示,新发展阶段,转型、加码、改革将成为科技创新的主要特点,未来国家将更注重发挥体制优势,激发人才活力。
“创新不仅包括科技的创新,也包括规则、制度方面”,余淼杰认为,在加大对外开放进程中,参与国际经贸规则规章标准的制定,也是创新的应有之义。
高质量发展不仅仅指经济的发展,也包括对社会发展各方面的要求。其中,“协调”、“共享”就涵盖了乡村振兴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带动共同富裕。
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老龄化低生育率等问题提前到来,尽管近一亿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但人口红利不再,告别粗放型经济后,区域发展不平衡、社会结构新难题有待解决。
五年规划对于社会发展失衡难题也都一一提出了“药方”,包括东北振兴、中部崛起,都已经在研究制定可落实的方案。另外,“十四五”规划也提出了要研究制定促进共同富裕行动纲要,扩大中等收入族群。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理事长刘世锦指出,要争取用10年左右时间实现中等收入族群倍增,重点要放到2.8亿进城农民工身上,这类人是现阶段最有可能由较低收入水准进入中等收入水准的人群。乡村振兴,也是对促进区域发展平衡,带动共同富裕的重要政策。
在不可逆的全球化趋势下,中国的发展规划也与区域经济、全球发展紧密结合。余淼杰认为,新发展理念中,“绿色”代表碳中和碳达峰方案,将会写进宪法,“开放”代表区域经济一体化建设。这也是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对世界高质量发展的承诺。(完)
香港中通社记者 陈卓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