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dia Interviews

《封面新闻》专访余淼杰:IMF为何预测中国经济增长8.4%?

近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发表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上调今明两年世界经济增长预期。IMF预计,全球经济在2021年增长6%,其中中国经济将增长8.4%。与今年1月发布的预测相比,IMF将全球经济今明两年的增速预期分别上调了0.5和0.2个百分点,对中国的经济增速预期上调了0.3个百分点。

3月15日,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1至2月,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3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33.8%,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35.1%。主要指标增势平稳,宏观指标处于合理区间。

如何看待IMF预测全球经济2021年增长6%,以极其预测中国经济今年将增长8.4%?4月8日,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党委书记、副院长余淼杰接受封面新闻专访时指出,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对GDP增长目标设定为6%以上,IMF预测增速8.4%是完全有可能的,中国未来经济发展方向将从创新、绿色、协调、共享、开放五方面发力。

全球经济复苏趋势显著

封面新闻:IMF在《世界经济展望》报告中上调今明两年世界经济增长预期,预测全球经济在2021年增长6%,您如何看待这样的调整,背后有着什么样原因?

余淼杰:这考虑到第一季度全球经济复苏趋势比较明显,特别是来自一些发展中国家以及新兴工业国家的经济复苏态势比较迅猛。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经济从疫情影响之下中恢复出来,这既是自身韧性的体现,也是世界经济复苏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IMF去年的预计,像欧美发达国家在今年第四季度恢复疫情之前的水平。所以,把全球的经济增速预期调整为6%,应该说是比较客观的预测。

封面新闻:此前政府工作报告中对今年GDP的增长目标设定为6%以上,而IMF预测将增长8.4%,在国际社会看来,中国增速目标是否过低?

余淼杰:政府工作报告把GDP增速定在6%以上,一方面反映了我国追求稳健、平稳增长,另一方面说明我们并不以追求速度为目标,关键是保证国民经济质量。当然,如果在国民经济质量得以保证的情况下,经济能保持一个较高速的增长的话,那是更好的一件事情。

因为IMF预测中国今年经济增速8.4%,也是6%以上。从整体看,我国经济受疫情的冲击相对在全球中是属于小的。当然,我们在去年第一季度经济形势特别严峻,但现在严峻的状态已过去,已全面实现复工复产,并在去年实现2.3%的增速。今年达到6%的水平是没有问题的,所以政府工作报告给了一个“保底”6%目标,从目前各项指标来看实现8%增速完全可能。

未来中国经济着力五大方向

封面新闻:您认为高质量发展与经济增速目标如何平衡和统一?

余淼杰:量变才能引起质变,要推动中国经济发展,需要有一定的量,保持一定出口份额和国际市场份额。与此同时,高质量发展要求我们不能够只顾“量”而忽视“质”,要改变过去大而不强的局面,做到又大又强。在产品数量、种类,特别是主导产业、新兴产业要寻求质的提升。

我们不再简单追求数字上的增长,不再凭着经济增速去判断经济“好不好”,质量跟速度都要兼顾。我们需要辩证看待这个问题,一定的增速是必须的。目前GDP增速定在6%以上,是一个健康的经济发展速度,也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

封面新闻:前3月中国经济“成绩单”数据陆续公布,多项指标明显增长,经济恢复态势愈加“强势”。一季度经济趋势如何?未来中国经济发展有哪些重点方向?

余淼杰:第一季度经济增速表现得较为强劲,业内也看好今年的发展趋势。主要原因是去年采取“六保六稳”,兜住民生底线,稳住经济基本盘,积聚未来发展势能。另一方面,我国强调高质量发展,坚持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从企业角度来讲,体现为企业产品质量提升,从质量角度来讲,表现为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从产业角度来讲,体现为产业不断升级换代,这都有助于经济发展。

中国经济未来发展方向,“十四五”规划已明确将从创新、绿色、协调、共享、开放五个方面发力。中国要坚持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的经济体系。

关于创新,要在关键技术领域突破,解决一部分“卡脖子”技术,产业向价值链中高端升级。另一方面,创新还体现在制度、规则上。比如“海南自贸港”是制度创新的有力尝试,促进外循环,更好融入全球经贸一体化。

关于绿色,中国的奋斗目标是2060年达到碳中和,即实现碳排放和碳吸收相等,预计到2030年将达到碳峰值。目前生态保护已写入《宪法》,“两山理论”写入《中国共产党章程》,我们需要加大力度投入节能减排,做好生态保护工作,构建绿色中国。

在协调方面,主要指各区域之间协调平衡发展。通过打造五大城市群——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和成渝城市群,拉引全国经济统筹均衡发展。

共享,要减小不断扩大的收入差距,关心低收入人群,实现共同富裕。在完成脱贫攻坚战任务后,继续加大乡村振兴投入,防止返贫,增强贫困地区“造血能力”,向更高水平的小康生活迈进。

开放,需要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首先通过促进消费,培育内需,促进内循环,同时要继续扩大开放,发展外循环,引入外资,创造公平公正的营商环境。另一方面,也需要加大“一带一路”建设、做好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合作,都体现了开放的理念。

确保就业稳定仍是重中之重

封面新闻:消费、投资和出口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您认为当前哪驾马车最给力?这三大方向,今年如何带动经济增长?

余淼杰:今年出口跟投资是“平分秋色”,随着我国经济进一步复苏,许多国家还没有从疫情影响走出来,国外对中国产品的依赖度不断上升,意味着今年出口有望和去年持平。进口方面,也会进一步继续扩大,通过进博会和服贸会扩大进口,意味着进口也会有所提升,预测2021年外贸顺差能达到三万亿人民币左右。就目前来看,经济增长潜力,今年短期的话应该是出口,从中期来说是投资,长期的话依然要挖掘内需潜力,靠消费来拉动。

封面新闻:疫情仍在世界范围蔓延,中国仍需充分挖掘国内市场潜力。目前来看,扩大内需在短期内还受到多方面因素制约。您认为,激活内需市场将从哪些方面着手?

余淼杰:目前需要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也是“十四五”以及未来更长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的主线。要扩大内需,需要居民可支配收入能持续性上升。这就需要不断减税降费,提高税后可支配收入比重。同时,确保居民就业稳定,保证市场主体,仍是重中之重。

此外,政府采取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货币政策,保持一定的连续性,减少不确定性。从微观角度,采取各种方式,比如通过税收政策打破区域之间的税费壁垒,通过信息化手段,打破信息壁垒,打通城乡、加快形成国内统一大市场。打通产业链上下游,确保关键节点顺畅,形成内循环。同时,不排斥外国的技术、人才,通过不断吸收,创造出自己更好的产品。

封面新闻记者 粟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