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第四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暨第四届虹桥国际经济论坛“气候变化背景下的绿色发展与全球经贸新格局”分论坛11月5日在上海举行。本文根据论坛主持人全球化智库(CCG)理事长、国务院参事王辉耀与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国家发展研究院党委书记、副院长余淼杰的对话整理。
主持人王辉耀:今天讨论环节的嘉宾包括: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党委书记、副院长余淼杰先生;米其林集团全球副总裁、中国区总裁兼首席执行官伟书杰先生;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长、联合创始人李平先生。此外,线上出席的讨论嘉宾还包括联合国经济发展助理秘书长兼首席经济学家埃利奥特·哈里斯先生、3M公司董事长迈克·罗曼先生、宝马集团大中华区总裁兼首席执行官高乐先生,以及阿泽维多和阿尔诺先生。
我们讨论的第一个话题,是气候议程、“碳达峰”及“碳中和”目标带来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行业新领域的出现,将对全球产业发展、规则标准制定、国际治理合作产生怎样影响?这是一个非常大的话题。
首先请余淼杰教授分享。
余淼杰:感谢论坛的邀请。我对这个话题的理解是,气候变化对国际贸易将会产生深刻影响,这些影响在国家层面、产业层面以及企业都会有体现。
先说国家层面的影响。我的一个核心观点是,环境也相当于一种要素禀赋。在国际贸易中,要素禀赋的影响显而易见,比如劳力丰富的国家出口劳力密集型产品,环境保护比较好的国家或者环境资源禀赋优越的国家出口环境密集型产品。所以理论来讲, “碳达峰”、“碳中和”相关政策的具体影响,在不同的国家和行业体现是不一样的。整体而言,一个国家为了经济发展对环境造成了一定的破坏,到一定程度以后,随着经济发展,通过节能减排实现经济持续发展,同时污染不断下降,这是倒U型发展轨迹。“碳达峰”某种意义上会产生这样的效果。
从国际贸易来讲,还有“污染天堂”这个假设是否正确的问题。原来一些发达国家对产业管理比较严格,导致污染程度比较高的产业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因为发展中国家对资源的管制相对宽松,结果就造成“污染天堂”态势。随着全球气候环境方面的合作,“碳达峰”、“碳中和”相关政策和措施在各国不同程度地落地,污染密集度比较高的产业或者高污染产业,不仅在发达国家难以生存下去,在发展中国家也难以生存,这就对这些行业和企业提出更高的发展要求,它们必须通过绿色创新和发展提升产品附加值,降低能耗和污染强度,这是总的判断。
绿色低碳如何对国际经贸规则产生影响呢?可以从两方面理解:
一方面,类似于多边经贸合作框架,比如对贸易而言有WTO,对绿色发展来讲就是之前的《京都议定书》和现在的《巴黎协定》。
另一方面,国际贸易领域虽然全球化出现了一些回头浪,但还是正在继续,而且出现全球经贸三足鼎立的新格局,即以中国为中心节点的亚太经贸圈、以美国为中心节点的北美经贸圈、以德国为中心节点的欧盟经贸圈。三足鼎立的背后是商贸圈内各方彼此签订经贸协议,比如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欧盟一体化等,所以三足鼎立不是简单的分立,三者是相互联系的,比如东盟经贸圈和北美经贸圈基于全面进步跨太平洋合作协议合作,再比如中欧全面投资协定。同样,气候变化、低碳发展也会跟这三方发展紧密相关,或者表现为三足鼎立并且相互联系的过程。
主持人:中国企业在绿色低碳方面有很多实践,比如宝马进口车采用海上运输减少了碳排放,还有以更多进行生产制造、销售本地化,您从学者角度怎么看绿色低碳带给经济发展的变化?
余淼杰:从发展理念和格局的角度看,“十四五”已经把绿色作为五大发展理念之一,绿色、协调、共享、开放是作为重要的工作来做,我们主要的目标也是要构建双循环为抓手的新发展格局。绿色发展如何推动双循环乃至影响到企业的国际经贸布局呢?可以从外循环角度来理解。要做好外循环,我们从经贸的角度有四项工作值得注意:
一、企业要做好出口目的国多样化。不要把出口目的地简单瞄准欧美市场,要更多地看到一些发展中国家、新兴工业国家的市场。
二、进口规模多样化。比如本届进口博览会倡导不只是进口高规格、高质量的最终品,同时也要进口高质量的中间品,它们也都有绿色要求,比如产品对消费者要绿色友好、中间品必须绿色环保。
三、服务贸易要继续推进数字化和绿色化。服务贸易发展的方向可以用九个字概括,即扩总量、调结构、树特色。目前服务贸易只有2000多亿元规模,旅游、运输、教育等方面都可以考虑绿色环保的发展方向,它也可以是特色。
四、中国企业对外投资,不只走出去,还要走进去,要对不同目的国进行不同的考虑。从出口、进口、服务贸易、投资,再到“一带一路”建设和区域经贸合作,要把绿色的理念都包含进去。从这个角度来说,绿色发展是伴随中国企业国际化过程中与国际规则、国际市场接轨的题中之义。
主持人:具体来讲,绿色发展议题与WTO或者区域协定规则应当如何相互协调?比如部分国家和地区也在酝酿“碳关税”等类似措施,这些措施能否有效降低全球碳排放,对现行国际贸易规则带来哪些挑战?应如何应对?
余淼杰:其实现在可以看到,不管是在WTO还是在地区贸易协议中,关于绿色、环境保护的要求越来越多。中国正在申请加入的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贸易协议(CPTPP),作为最高标准的国际经贸协议之一,对商品贸易、服务贸易、绿色贸易都有非常标准的具体规定。比如不允许非法捕捞,碳关税、碳排放等方面也有规定,而且这方面对所有协议国家的要求一致化。所以,CPTPP与将要执行的RCEP要求还不一样,CPTPP更强调13个成员国一致化的要求,RCEP兼顾灵活性和一致性。
绿色低碳发展或者“碳中和”、“碳达峰”目标,对全球产业链布局也有深刻影响。产业链与经贸密切相关,刚才说到的三个经贸圈也关联三个产业链,即以中国为中心的亚太产业链、以德国为中心的欧盟产业链、以美国为中心的北美产业链。简单来讲,绿色发展已经成为WTO、CPTPP等地区经贸协议的必要内容。CPTPP协议中国能否成功签署,绿色发展是一项重要考察内容。
主持人:展望未来,世界主要经济体应该如何加强合作,共同应对气候变化,推动经济绿色转型发展?
余淼杰:我分享三点看法。
第一,绿色发展、低碳环保应该全球各个国家共同合作,合作的原则是两个关键词:共同承担、差别对待。人类经济对环境的影响有一个积累的过程。2008年中国就提出“人均可积累的二氧化碳排放”标准,这里面有两个概念,一是人均,即每个人排放多少;二是积累过程,即从什么时候算起,如果从人类工业革命算起,发达国家或者说富国占全球四分之一的人口,排放了总量达四分之三的二氧化碳,所以富裕国家相对发展中国家应该多承担。富国当前经济发展水平比较高,过去排放量也比较多,应该基于这样的原则。
这一原则怎么落实落地呢?从京都协议到巴黎协定,都提到能源发展基金,就是发达国家必须每年向发展中国家落实一千亿美元基金,基于全球环保合作这一点应该进一步推进和落实。
第二,除了全球各国合作,也要强调区域之间的合作。围绕碳关税来讲,有的国家看其他国家出口产品,会看这个国家有没有超过碳排放标准,如果超过标准就会征收碳排放超标关税。这么做出发点很好,但是在落地过程中,碳关税可能会变成以环境保护之名行贸易保护之实的情况,后果就是A国对B国在某方面征收高碳关税,B国对A国在另一方面征收高碳关税,最终引发以邻为壑的贸易战。
怎么避免这种情况呢?那就需要加强区域之间的合作。如果全球贸易格局分为三大圈,从绿色发展来讲也有三个不同的方案:一是欧盟方案,基本上是基于京都协定书,碳排放、碳关税都有很高的标准;二是美国指导的方案,主要是巴黎协定,强调各国制定不同政策;三是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方案。人类命运共同体有多个深层次含义,其中一个方面就是绿色发展。各国应该在三个不同的方案中寻找 “最大公约数”或和解,以推进区域碳排放和环境保护方面的发展。
第三,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碳排放方面走到了发展中国家前列,取得了显著成绩。我引用几个数据来说明这一点:一如联合国经济发展助理秘书长兼首席经济学家埃利奥特•哈里斯先生已经提到的,中国在1995年就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缔约国之一,并积极加入京都议定书;2008年又提出“人均可累积的二氧化碳排放”作为各国共同分担的一个标准;最近“十四五”期间,绿色作为最重要的发展理念之一,已经深入贯彻到我们的经济生活中,更是提出2030年“碳达峰”和2060年“碳中和”的双碳目标。世界上发达国家“碳中和”最少是50年,通常是70年,我们只有30年时间,在全球经济增速比较慢的大背景下,要完成这样一个任务,真正体现了中国的大国担当。
2030年“碳达峰”的具体指标明确,一是2030年相比2005年二氧化碳排放要降低65%,二是2030年单位GDP能源消耗以及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分别降低13.5%和18%,三是203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要达到25%以上,非化石能源包括水电、核电和可再生能源。我们任重道远,作为发展中国家我们用实际行动践行绿色发展的理念。我们也希望和各国合作,“百花齐放春满园”,以实现全球气候和环境保护的美好愿景。
整理:王志勤 | 编辑:王贤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