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淼杰:预计GDP增长目标为5%左右,充满挑战但志在必行
近日,环球时报采访了全国人大代表,国际经济学会会士,辽宁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余淼杰,现将原文转载如下:
2025年全国两会即将开幕。每年政府工作报告发布的全年经济增长预期目标以及为实现这一目标而制定的政策任务都备受瞩目。这不仅是全年经济发展的关键指标,也是促进就业、增加收入、防范化解风险和实现中国中长期发展目标的需要,更是中国经济发展信心的重要体现。
3月2日,全国人大代表、辽宁大学校长余淼杰接受《环球时报》记者专访。余淼杰预计,2025年经济增长的预期目标仍为5%左右。他认为,在外部环境不确定性日益增加,挑战和困难不断加大的情况下,实现这一目标并非易事。但中国仍然具有多个比较优势以及一系列将要出台的宏观增量政策来保障这一目标的实现。
全国人大代表、辽宁大学校长余淼杰
2024年中国经济经历了前三个季度5.3%、4.7%和4.6%的增长速度,在9月下旬出台的增量政策的推动下,第四季度经济增长加速回升至5.4%,中国经济最终顺利完成全年5%左右的增长目标。余淼杰告诉记者,“我预计今年的经济增长预期目标仍将制定为5%左右。但这确实是一个非常具有挑战性的目标,不是‘敲锣打鼓’就能够轻松获得,需要齐心协力、全力以赴才能够实现。”
余淼杰告诉记者,2025年外部环境更加动荡,中国经济面临着更为严峻的冲击与考验,之所以预计中国2025仍将在5%左右为经济增长目标,首先是这一目标与中国潜在经济增速相匹配,必须制定这样的目标才能把中国经济发展的潜力激发出来。
另外,余淼杰认为,中国还有四个比较优势能够保障实现这一经济目标:中国是全球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具有全产业链的比较优势;中国拥有14亿人口,具有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中国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不断推进,具有持续释放的人才红利优势;中国具有宏观经济治理的体制机制优势。
余淼杰说,“这些优势能够保证各项政策‘纵向到底,横向到边’,推动中国全年5%经济增长目标的实现。我对中国经济增长充满了信心。”
5%左右的经济增速在余淼杰眼中属于“跳起来摘桃子”,实现起来并不容易。他说,在宏观政策上必须实现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相结合,协同发力。余淼杰告诉记者,在财政政策上,财政赤字率可以突破3%的水平,增加到4%。因为其他主要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也都超过了4%。另外,增发长期特别国债和地方专项债相互搭配,来进一步拉动经济增长,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在货币政策上,可进一步降低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进行更多的公开市场操作,来落实中央提出的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消费常年是中国经济增长第一大引擎,谈及2025年如何扩大内需提振消费,余淼杰表示,若要拉动消费,至少需做到以下两点:第一,确保收入的稳定性,居民收入的不断提升,可通过进一步减税降费来实现;第二,积极培育新的消费增长点。例如,加力扩围实施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扩大汽车报废更新支持范围、实施手机等数码产品购新补贴等。
在采访中,余淼杰告诉记者,以 DeepSeek为代表的人工智能工具正对社会产生深刻且广泛的冲击。毫无疑问,人工智能的发展已然让 “未来已来”。为此,高校必须提前布局,重点关注人工智能相关课程与专业的设置,特别强调交叉学科的深度融合,借助人工智能推动学科布局的进一步优化,这不仅有助于学科发展,也将为当地经济做出积极贡献。
余淼杰认为,在宏观政策的协同发力下,再加上人工智能赋能千行百业,新质生产力不断释放,今年经济实现5%左右的增长将是大概率事件。
“东北有好山、好水、好人,来到这里后真切感受到东北是个好地方。”余淼杰曾长期在北京大学工作,2022年他来到东北,开始担任辽宁大学校长。在谈到东北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可持续振兴”的话题时,余淼杰告诉《环球时报》记者,目前东北迎来了全面振兴的最好时机。
余淼杰认为,振兴东北的关键在于改革与开放。改革不仅包括对外开放,也涵盖对内开放。对内开放的核心在于构建国内统一大市场,而这需要改善营商环境,优化政治生态,降低隐性成本。在对外开放方面,他建议构建全面的开放型格局,推进共建“一带一路”向东、向北发展。陆上丝绸之路向东走,加强与俄罗斯特别是远东地区的经贸合作;海上丝绸之路向北走,积极推进中日韩自贸区的建设。
余淼杰告诉记者,东北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扎实的工业基础和雄厚的人才储备,是实现全面振兴的重要基础。身兼经济学家和教育工作者双重身份的余淼杰相信东北的全面振兴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