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淼杰合作论文《区域贸易政策不确定性与出口企业创新研究——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为例》在《产经评论》发表
近日,辽宁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余淼杰教授与其指导的北京大学博士生佘可欣合作在《产经评论》发表论文《区域贸易政策不确定性与出口企业创新研究——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为例》。
论文内容:
国际贸易环境的不确定性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特别是近年来世界范围内逆全球化与贸易保护主义盛行,加之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大流行,国际政治和经济形势的不稳定程度明显上升,贸易政策的不确定性也持续提高。在多边合作面临困境的背景下,开放水平更高、灵活程度更高的区域合作蓬勃发展,其能够快速降低区域范围内的贸易政策不确定性,使全球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开始关注和探索区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
据 WTO统计,截至2022年1月,全球已正式签署并实施的区域自由贸易协定有317个;中国政府对外正式实施的区域自由贸易区也高达21个,其中于2010年1月1日正式宣布成立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China and ASEAN Free Trade Area,简称 CAFTA)是由中国主导并对外建设的发展中国家间最大的自由贸易区。随着 CAFTA 的正式建立,其带来的区域贸易政策不确定性降低已经逐渐成为确保中国对外贸易持续稳定增长的一块重要基石。
企业是贸易产品和贸易经济主体的承载者。作为企业面临的外部风险,贸易政策不确定性会对企业的投资决策,比如创新研发等产生重要影响。近年来,中国政府日益关注企业的创新问题。从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实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并确定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标,到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把技术创新视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创新在我国战略全局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那么,CAFTA的成立在区域范围内带来了贸易政策不确定性的显著降低,这能否提升中国出口企业的创新能力?
本文将2010年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正式设立作为一个准自然实验,实证分析发现: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建立降低了中国企业出口目的地市场的贸易政策不确定性,能够促进中国出口企业的创新活动,增加企业的专利申请量,提高企业的创新质量。这可能是因为在商业化之前,创新需要大量沉没成本进行投资。贸易政策的不确定性会影响企业的预期进而阻碍企业在创新活动上的投入,但自贸区的成立可以通过减少区域贸易政策不确定性,促进企业出口,同时使市场状况更加透明和可预测,从而促进企业的创新。进一步研究发现,区域贸易政策不确定性降低对创新的促进作用,在混合贸易企业、资本密集型企业、民营企业以及向东盟出口的企业中更为显著。机制分析发现,扩大出口市场规模和促进企业的创新投入是区域贸易政策不确定性影响企业创新的主要渠道。
本文的边际贡献主要在两个方面:第一,拓展了贸易政策不确定性领域的研究。现有该领域的研究主要关注对企业出口、价格、质量等的影响,并且在分析贸易政策不确定性对中国的影响时大多基于中国加入WTO的背景。本文从区域合作的角度出发,探究区域贸易政策不确定性的影响。第二,本文弥补了贸易与创新关系研究的不足,为在区域贸易协定框架下促进企业创新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证支持。
作者简介:
余淼杰,辽宁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国家级人才项目特聘教授、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北京高等学校卓越青年科学家,美国戴维斯加州大学经济学博士,全球经济管理类前1%高引论文经济学家;《国际贸易》《长安大学学报》执行主编,Review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副主编。主要研究领域为国际贸易和中国经济发展,曾在Economic Journal、Review of Economics & Statistics、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经济研究》等国内外一流期刊上发表论文170多篇,出版中英文专著等22部。关于中国经济发展的研究曾获英国皇家经济学奖、第七届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奖优秀奖等。
佘可欣,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在读博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