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余淼杰:2023信心比经济还重要
近日,《新京报》发表辽宁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余淼杰教授文章,现将原文转载如下:
2023:信心比经济还重要
2023年,我国经济迈入复苏关键阶段。我们要对未来充满信心。现阶段,信心比经济还重要,因为经济危机的到来,最主要是导致人们信心的崩溃,信心如果没有了,经济危机就会出现自我复制、自我实现的过程。
辽宁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商务部经贸政策咨询委员会委员余淼杰
文/余淼杰(辽宁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商务部经贸政策咨询委员会委员)
2022是纷繁复杂的一年,疫情叠加动荡的外部环境,给中国经济出了一张充满挑战的考卷。在这一年里,中国经济经历了什么?我们能看到的是,很多变化正在发生,新常态正在被认识和适应。
12月15日至16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总结了2022年经济工作,分析当前经济形势,部署2023年经济工作。作为党的二十大后党中央召开的一次非常重要的会议,释放出多重积极信号。会议强调,明年经济工作千头万绪,要从战略全局出发,从改善社会心理预期、提振发展信心入手,纲举目张做好工作。
2023的图景正在展开。相信这一年的中国经济能够找到一个最佳的答案。
稳预期在当下特别重要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稳”字提了很多次,再一次体现出“六稳”是我们经济工作的重点。
“六稳”的关系应该怎么理解?首先是稳预期,这点在当下特别重要。
当前我们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并且遭受了百年一遇的新冠疫情,这在过去的三年中表现得特别明显。
稳预期,包含两层含义,第一点要深刻认识到,全球经济放慢放缓是大趋势,这也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特别强调的,我们现在面临的环境还是三重压力:供给冲击、需求疲软和预期减弱。
同时,三期叠加形势也是存在的,即增长速度换档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互相叠加的态势并没有改变。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中国经济已经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体现为中国经济已经出现了高质量发展的特征。
高质量发展特征,主要表现为产品附加值的提升、产品质量的飞跃、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全产业链的配套、产业集聚的形成和三大产业的合理布局。
中国经济已经进入新的发展阶段,高速的发展逐步为高质量的发展所取代。在新的发展阶段之下,我们仍然面临着外需疲软的态势,比如美欧经济明年会继续下滑,欧洲因为受到俄乌冲突、能源价格上涨等短期危机,中国经济必深受其累。
面对这样的局势,正如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所讲,只要我们做好六个方面的统筹,特别是做好从高质量的供给来创造有效的需求,我们就能够有效地缓解外需的疲软。
2023年,我国经济迈入复苏关键阶段。我们要对未来充满信心。现阶段,信心比经济还重要,因为经济危机的到来,最主要是导致人们信心的崩溃,信心如果没有了,经济危机就会出现自我复制、自我实现的过程。如果我们对未来充满信心,中国经济就会越变越好。
稳信心,这也正是稳预期的另一层意思。
中央六稳工作中,稳预期是起点,稳就业是最终目标,因为一切的发展都是为了人民,只有就业稳住了,老百姓才会满意,经济才会发展,社会才会稳定。所以稳就业是终点目标怎么来实现,要通过稳外资、稳外贸、稳投资、稳金融来实现。这就“六稳”的工作逻辑。
在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特别强调了六稳和六个统筹,一个特别重要的提法是通过高质量的供给来创造有效需求。这跟普通西方经济学所讲的,通过有效解决需求的不足来创造供给,是完全不一样。这也是我们现在特别强调的供给改革,跟构建国内统一大市场是有机的统一,辩证的统一。供给改革,是为了创造高质量的供给,实现经济高质量的发展;构建国内统一大市场,是为了打开一个更大的国内市场,充分实现我国超大规模的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强调的是需求,一方面做强供给,另外一方面做大需求,这就是我们现在解决目前全球经济疲软的一个根本性的办法。
三个词刻画2023年中国经济
要刻画2023年的中国经济,可以浓缩为三个词——新时代、新征程、新伟业。其中,新伟业是最终目标,新时代和新征程则分别代表了时、空,三个词的释义就是时空的结合来达成“新伟业”的奋斗目标。
2023年中国经济增速如何?我认为,2022年因为受到疫情的影响,离既定的目标会存在潜力没有激发出来的情况。2023年在经济复苏过程中,再挖掘没被激发的部分,相信会有一个更大的增长空间。因此,我认为6%经济增速是保守的目标,6.5%是可能的目标。
以后的经济怎么做?最核心就是拉动经济增速,分为短期、中期和长期三个阶段。长期来看,一定是要保证经济的高质量增长,通过培育、提升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来实现高质量的供给,这是长期目标。在短期,则应该通过宏观政策来实现,包括六个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稳健的货币政策、力度更强的科技创新政策、产业政策、民生政策、开放政策。中期就是要通过全产业链的配套和产业的集聚来实现。
明年拉动经济增速,主要还得靠出口,因为疫情原因,消费短期内很难迅速提升。
如何在长期中培育内需,拉动消费?一方面,要创造就业,保证充分的就业;另外一点,要提升老百姓可消费可支配的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
要保证充分的就业,就必须保市场主体,要运用稳健的货币政策等保障受疫情冲击比较大的行业、企业能够在疫情之下存活下来。2022年上半年,中央也出台了很多政策来支持中小微企业,包括贷款倾斜、减免房屋租金等帮助企业度过危机。这些也都是今年国常会通过的政策要点,建议在明年的经济工作中继续实施。
积极推进中日韩自贸区建设
对外开放方面,我们要进一步融入到全球经贸一体化中去,大力推进“一带一路”倡议。特别是现在,打造东北的海陆大通道非常重要,因为东北的海陆大通道一旦打通,就可以连接海上丝绸之路和路上丝绸经济带,直到“一带一路”的真正的连通起来。
进一步开放的重要方向中,除了加入CPTPP(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以及DEPA(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以外,更为重要的或同等重要的是积极推进中日韩自贸区的构建,这也要求我们政企合力组团出海招商引资。
如能加入CPTPP自然是锦上添花,但是从某个角度来说,推进中日韩自贸区尤为重要,因为日本和韩国是我国最大的两个贸易伙伴,分别排到第五和第六。因此,与日本、韩国建立一个高于RCEP的自贸区,对我国全面开放新格局的构建意义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