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访余淼杰|“当仁不让”!代表委员解读政府工作报告里的“武汉机遇”
近日,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刊登了对全国人大代表,国际经济学会会士,辽宁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余淼杰的采访,现将原文转载如下:
“当仁不让”!代表委员解读政府工作报告里的“武汉机遇”
3月5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强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
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风向标和任务表,每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都成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南。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蕴藏着哪些武汉发展的新机遇?长江日报记者邀请全国人大代表、辽宁大学校长余淼杰,全国人大代表、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田轩,全国政协委员、湖北经济学院院长方洁进行深入解读。
全国人大代表、辽宁大学校长余淼杰:
武汉在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中占据有利位置
全国人大代表、辽宁大学校长余淼杰认为,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特别强调,深入实施中部地区加快崛起战略,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建设,深化东、中、西、东北地区产业协作,这些对于位于长江中游的武汉而言,都是重要的发展机遇。
在余淼杰看来,“武汉作为九省通衢,相当于全国物流和交通运输的中心,在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中占据特别有利的位置。”
“基于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大局,借助政策的东风,以武汉为中心将武汉城市动能向周边城市辐射和扩散,有利于推动武汉都市圈发展,进而在中部地区崛起和长江经济带发展中发挥支撑作用。”余淼杰认为,武汉位于长江中游,特别要借助长江优越航道优势,推动流域经济更好发展。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把提振消费放在首位,余淼杰认为,武汉在建设国家消费中心城市上有当仁不让的地位,有望在提振消费、扩大内需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全国人大代表、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田轩:
武汉科创中心建设能够发挥体制机制创新示范作用
报告指出,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全国人大代表、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田轩认为,激发人工智能、数字经济、绿色能源等领域的新质动能优势,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田轩认为,科技创新从0到1、从无到有,具有不确定性和复杂性,武汉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能够在体制机制创新上发挥示范作用。
今年开年来,人工智能、人形机器人等领域的硬科技成果竞相迸发。田轩认为,这些好的迹象表明中国的创新土壤已基本形成。他表示,我国已走进创新成果多点开花的良好局面,武汉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充满底气和信心,本身就是发展机遇。
“人工智能时代,人才是关键。”武汉拥有丰厚的科教资源,田轩建议武汉加大对人才培养的投入力度,积极引进高层次人才和团队,完善人才流动的市场机制。
全国政协委员、湖北经济学院院长方洁:
武汉发展和国家经济向好的趋势是一致的、同步的
在全国政协委员、湖北经济学院院长方洁看来,每个地区都能从报告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和发展方向。“聆听政府工作报告时,我会不自觉地联想到武汉发展的种种实际,契合度很高、指导性很强。”
“武汉作为经济总量过2万亿的城市,目前所处的阶段和发展要求,和我国进一步推动经济向好的方向是一致的、同步的。”方洁说。
报告强调,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正处于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关键时期,今年是“十四五”收官、“十五五”开局的关键一年,是我国发展的重大窗口期。方洁认为,武汉作为湖北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的龙头城市以及区域战略任务叠加下的执行者,需要在未来的发展中保持更大的决心和勇气。
“我国目前所具备的很多优势,恰恰也是武汉都具备的优势;我国发展还有许多方面的巨大跃升空间,也是武汉可以分析和研究的。”针对此次政府工作报告中的任务清单,方洁认为,武汉可以在其中找到很多政策机遇、市场空间、发展方向,例如,“推动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加大区域战略实施力度”“激发数字经济创新活力”“深化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等方面。
(长江日报记者常少华)
【编辑:王戎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