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访谈

当前位置: 首 页 >> 媒体访谈 >> 正文

21世纪经济报道访余淼杰|发展新质生产力归根结底要靠创新人才

近日,21世纪经济报道专访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辽宁省第十四届人大常委会委员,辽宁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余淼杰教授,现将原文及链接转载如下:  

2024年是全国人大代表、辽宁大学校长余淼杰第二年上两会。和去年一样,他带来了厚厚一沓建议,今年的建议有8份,既有涉及出口外贸、改革税制等宏观政策方面的建议,又有因地制宜聚焦东北人才培养与引进、沈阳东北亚证券发展等有针对性的区域规划。

两会期间,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余淼杰,他详谈了培育新质生产力的见解,提出人才是第一资源,并透露辽宁大学将结合新质生产力的要求,加强经济学学科建设,补齐理工科学科短板。

(全国人大代表、辽宁大学校长余淼杰。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在于新业态

《21世纪》:你怎么理解新质生产力?究竟“新”在哪?

余淼杰:作为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推手,新质生产力是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源泉来自创新,尤其是基础研究方面的创新,主要目标是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关键在质优,以新促质、以新提质是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应加强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

《21世纪》:现在各个代表团都在讨论发展新质生产力,怎么因地制宜?

余淼杰:发展新质生产力肯定要因地制宜,不能够一哄而上。要处理好传统产业与新质生产力、新兴产业的关系。就辽宁而言,未来产业例如AI、高端装备制造以及现在所强调的22个产业集群方面,可以作为发展重点。所以,一个是未来产业,一个是新兴产业,都是发展方向。

对其他地方而言,要协调好实体经济和金融方面的关系,金融是服务于实体经济的。要防止出现结构性问题,所以新质生产力是很重要,通过新业态、新动能、新规模来引导生产力,要提升更高的目标,提升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

《21世纪》:结合新质生产力的要求,辽宁大学的学科建设可能有哪些新的调整?

余淼杰:我们在持续加强学科建设,聚焦两个方面。首先以经济学科为主线,经济学科是东北唯一的世界“双一流”学科,所以我们要继续发展长板。

同时也要补短板,理工科原来是我们相对比较薄弱的环节,要加强理工科的建设。我们潘一山书记获得了中国工程院院士之后,马上也有国家实验室获批。建设好国家实验室是具体的举措。我们“两条腿走路”,一方面继续加强我们“双一流”经济学科的强学科建设,包括经济学科为基础的法学科、纪检监察学科方面的一个“支”的支撑。更为重要的是补短板,把理工科的短板补上来。

加大东北引才政策支持

《21世纪》:聚焦东北而言,发展新质生产力如何引进人才、留住人才?

余淼杰:人才是第一资源,发展新质生产力归根结底要靠创新人才。结合以高水平开放促进东北高质量发展的背景,这次我提出了关于建立高端人才统一流动大市场的建议。我们要按照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实施更开放的人才政策,促进人才流动,助力东北加快实现全面振兴。

《21世纪》:你有调研过东北三省人才的现状吗?

余淼杰:这几年,东北特别是辽宁,在人才的引育留用上做了很多创新,“孔雀辽沈飞”已成燎原之势。但也应该看到,东北三省在吸引人才方面面临一些挑战。主要体现在引进高层次人才,尤其是基础研究领军人才有难度,企业和科研院所在引进一些基础科研人员和高校毕业生时相对局限。具体看来,东北地区科技与研发人员相对不足、科研人员流入较少,高层次人才稀缺。

《21世纪》: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希望激活人才资源,东北还有哪些潜力可以挖掘?

余淼杰:激活人才要素资源,东北地区有着良好基础和独特优势。得益于东北地区坚韧的产业基础、厚实的教育资源以及良好的医疗卫生条件,东北地区居民的健康和教育素质大幅提升,在全国具有明显的先进性。首先,东北地区居民健康状况较为理想;其次,东北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早于全国3年达到50%,东北地区居民受教育水平较高;此外,东北地区人口城镇化水平走在全国前列等等,这些都是东北激活人才的优势。

《21世纪》:为促进东北吸引优秀人才落地,你有哪些建议?

余淼杰:第一,优化东北地区人才“引育留用”政策,理顺吸引优秀人才来东北就业的体制机制。第二,建议国家完善相关制度法规,当地的主管部门不能卡,对有意来东北工作的人才不得以任何形式变相刁难卡留。第三,加强对高端人才的支持,以税收优惠等政策引才留才,释放人口素质提升“新红利”。

提升高铁服务,促进国内运输大循环

《21世纪》:你这次提出关于改善高铁服务的建议,是基于怎样的考虑?

余淼杰:这个建议全国人大很重视,已经在调研了。当前,乘坐高铁出行成为普遍优选。但目前,在服务手段数字化、服务意识人性化、服务场景立体化、服务流程简约化等方面,高铁服务仍然存在进一步提升的空间。例如,高铁车厢内旅客移动通信讯号仍然较弱、运力紧张时期的长短途供票配比遭受质疑、票据报销凭证及程序滞后于无纸化时代等。

如果能改善高铁服务水平,微观看,将提升旅客出行的便利性和舒适性,激励更多旅客将高铁作为第一出行选择,降低出行的时间成本;在宏观视角下,则能够更大限度地发挥高铁的交通可达性和便利性,从而促进国内运输大循环的畅通。

《21世纪》:针对这些问题,你有什么具体改善建议?

余淼杰:主要从五个方面提。第一,全方位加强数字技术赋能,高精度优化运力配置和数字服务。第二,大范围普及城际间高铁“月票”,加速推动都市圈融合。第三,持续优化高铁人性化服务,满足不同类型旅客差异化需求。第四,多层次提升12306app交互体验,优化“接、送、乘”一体式服务。第五,简化优化报销凭证相关手续,加速推广高铁无纸化报销。

链接:https://m.21jingji.com/article/20240310/herald/8976e7b8f93780c1302fed3e69f491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