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观点

当前位置: 首 页 >> 时评观点 >> 正文

余淼杰:从四方面告诉你,未来中国将要发生的大变化

一、IMF预测2021年四季度全球走出疫情的冲击

我们现在用“三新”来刻画中国目前的阶段: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新发展阶段是指“十四五”开局,我国将进入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在十三五规划中提出,包括:创新、开放、协调、绿色、共享。新发展格局,最重要的环节是建立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新发展格局于2020年提出:5月14日,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讲得很清楚,“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换言之,中国的比较优势不再是劳工比较便宜,而是超大规模的市场优势以及内需的巨大潜力。7月30日,中央政治局会议也谈到这点,用的词是“加快形成”,因此可以看到中央对双循环的定位在不断提高。不过要强调一点,双循环特别是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绝对不等于闭关锁国。因为目前中国经济体量是15.8万亿美元,大约占全球经济的18%,但是世界上还有80%的经济,如果关起门来,再怎么做也是18%,会失去82%的市场。因此我们在讲国内大循环时,绝不是说要闭门造车。明确了这一点后,我想从四个方面谈新发展格局。第一个方面,新发展格局下的背景是什么?第二个方面,大变局下,我们面临哪些新的挑战?第三个方面,构建新发展格局,我们有哪些潜在的优势?第四个方面,通过经济的双循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具体路径是什么?

第一个方面,新发展格局下的背景。IMF 2020年对全球经济研判的数据,一年调整了三次,最新的一次是2020年的10月的调整,当时IMF对全球的经济判断是全球经济大概率会下滑,全球经济下滑4.4%,美国下滑4.3%,只有中国预计保持正的增速1.9%,国家统计局的数据已经公布,2020中国的经济增速是2.3%,美国的数据也公布了下滑3.5%。疫情后中国的GDP已到美国的77%。在2019年,美国经济是21.43万亿美元,中国经济是14万亿美元,中国经济是美国经济的2/3。疫情后,中国上升2.3%,美国下滑3.5%, 同时人民币也经历了升值,美国2020年GDP是20.3万亿美元,中国的GDP是15.8万亿美元,换言之,2019年中国占美国经济67%,2020年我们已经占美国经济的77%。各国遭受疫情的影响什么时候会从冲击中恢复?图一有四条线,黑线代表世界平均水平,黄线代表中国,蓝线代表发达国家,红线是除中国外的发展中国家。从数学上来讲,代表世界平均水平的黑线应该在蓝线(发达国家)和红线(发展中国家)间。但是我们发现黑线在蓝线和红线上面。但实际上,黑线在二者之上。

图1:世界季度GDP

因为中国经济是一支独秀,一季度虽然有微型的下跌,但反弹后现在已在平稳增长了。根据IMF的判断,在2021年的第四季度全球将走出疫情冲击的影响。因为根据蓝色的线,在2021年第四季度时,发达国家开始接近原来100%的初始水平了。

二、新发展格局下,我们面临的两个挑战

我们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大变局下我们面临哪些挑战?我觉得可以从两块理解。第一以WTO为代表的多边经贸合作机制停滞不前。第二全球价值链面临一个破裂断裂的风险。

第一,以WTO为代表的多边经贸合作机制停滞不前。有以下三个证据。第一是特朗普政府的贸易保护主义。特朗普政府四年一直推行贸易保护主义,贸易单边主义,奉行美国优先政策,不只针对中国,也针对其他国家,对中国主要采取征收高关税的贸易单边主义政策。第二是WTO的争端解决委员会(dispute settlement committee)在2019年12月11号之后陷于瘫痪。因为争端解决委员会有7位大法官,裁决一个案件需要三位大法官,以前WTO运行很顺利,但是目前美国阻拦四位大法官的任命,所以勉强剩下三位大法官能继续工作。但是这三个大法官中又有两位大法官,因为已经任职两届不能继续干了,于是这两位大法官也退了下去,目前实际上只有一位大法官,是中国的代表赵宏,但是赵宏法官在2020年11月离任了,于是另外一位法官接任,所以目前只有一位法官,这样导致WTO无法解决两个国家的贸易争端。换言之,WTO已经退化成为一个原来它的前身关税及贸易总协定了。第三是美国不断退群,特朗普上台后从TPP到WHO,还有很多全球气候承诺。

第二,全球价值链面临断裂的风险。我们看到2020年上半年的论调很有“意思”:许多声音一直强调外资从中国撤资,产业从中国转移回欧美。这是我们目前构建新发展格局面临的一些挑战。

三、中国发展经济双循环的优势

中国发展经济双循环的优势有哪些?我认为我们至少有四点潜在优势。第一点是巨大的市场规模。我们有14亿人口,4亿中等收入群体,人均GDP也达到1万美元,接近中等收入国家水平。巨大市场规模有有两个概念值得强调,第一个概念是随着地区贸易壁垒的不断协作,国内一个统一大市场正在形成。第二个概念是中国经济已经达到美国经济的77%。假设中国每年经济增速是5.5%,假设美国也从疫情中恢复,他们每年经济增速比较好的话是2%。再假设人民币的汇率在2022年底升值到1美元兑6元的话,那么在2026年我们的十四五规划完成后,中国经济将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经济体。第二点是中国全产业链的比较优势。在联合国调查中,中国是唯一具有联合国所列的所有工业门类的国家,包括41个大类,207个中类,666个小类的完整工业体系。我们观察2019年中国的海关出口数据可以发现,中国的出口产品在海关HS 6位编码下的出口产品是7932种。如果我们再细化,细到跟美国一样10位编码的水平的话,中国是出口14,000多种产品。第三点是中国的产业集聚有利于专业化的分工。中国的生产非常有特色,它的每一个城市都有一个亮丽的工业名片,是产业集聚的现象。如深圳和东莞是电子产业,汕头主要是玩具,廊坊主要是家具,邢台主要是羊绒。产业集聚有什么用?产业集聚可以帮助企业降低固定成本,实现规模经济递增,获得更高的利润。中国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年销售在2000万元以上的企业),基本上都分布在工业园区附近或者里面,这跟我们刚才所提的产业聚集现象也高度吻合。第四点是交易成本优势。第四点可以与刚才提到的全球价值链断裂的风险结合。我们刚才提到有些产业要撤离中国的市场,特别是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但是能不能撤回欧美?答案是否定的。可以从劳动、市场两个角度分析这个问题。第一,劳动。劳动密集型产业顾名思义是劳力密集投入,所以应对比两个地方:劳动成本和劳动力生产率。中国劳工成本在沿海地区差不多是750美元,美国是4200美元,我们的劳工成本相当美国的1/5左右。但我们的生产率差不多是美国的一半,美国劳工做一双鞋需要一个小时,我们大概需要两个小时,尽管我们的生产力只有美国的一半,但我们的劳务工成本不到美国的1/5,因此中国在这方面是有比较优势。第二,市场。中国有靠近市场的优势,若美国将电产业转移到美国,将诸多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美国后,美国主要的市场还是在中国,美国还得把产品跨过太平洋运输到中国卖,运输成本是很高昂的。因此外资撤离中国,不符合企业利润最大化的要求。当然我们也应客观看到,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不去欧美,不代表着它们一定会呆在中国。事实上劳动力密集型产业正向东南亚国家转移。因为东南亚国家劳动力成本更低,比如越南、孟加拉完工成本只有中国的1/4左右,但是他们的生产率只有我们的一半,因此这些东南亚国家在劳动力方面更有比较优势。但资本密集型产业还会留在中国大陆。因为资本密集型产业,除劳工外,还要全产业链的配套,东南亚国家是没有具备这个条件的。

四、我们如何做好中国经济双循环

第四方面如何做好中国经济的双循环。涉及到两点,一点关于内循环,另一点关于外循环。关于内循环,我认为应该做好五件事情。第一件:用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来推进要素的市场化配置。2020年4月,中央出台了一份文件《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这份文件中提出的要素除了常见的土地、劳工、资本外,还提出了一种新要素:数据。数据作为生产要素写进中央文件中是有史以来第一次。10月《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2020-2025年)》,也强调了数据产权保护规则,同时也强调土地,土地的供给要增加,除了保证基础农田外,要允许一些农业用地转化成为建设用地。其实这点的意思是为控制好房价。同时我们也要做好各种企业间协同发展。一方面要保证做大做强国有企业,同时也要保证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充分发展。因为民营经济贡献了中国经济50%的GDP,60%的税收,70%的创新,80%的就业,还有90%的企业数目,因此民营经济也非常重要。

第二件事是要构建全面开放新格局来推进贸易的自由化。构建全面开放新格局,是在十九大明确提出来的。我认为构建全面开放新格局要做两件重要的工作。第一是自由贸易试验区。2013年开始我们建立了上海第一个自由贸易试验区,目前我们已经有21个自由贸易试验区。我的判断是在十四五完成时,甚至不用到十四五完成,在未来一两年自由贸易试验区会实现胡焕庸线以东全覆盖。胡焕庸线以东目前只有4个省没有自由贸易试验区,吉林、山西、江西和贵州,在2021年或2022年,这4个省将会建立自由贸易试验区。自由贸易试验区到底能做什么?1.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外国投资者进入自由贸易试验区投资,外国投资者享受准入前国民待遇,外国企业与国内企业一视同仁。负面清单也是一个进步。以前我们采用正面清单的方式,在清单上列出来鼓励型产业,限制型产业,禁止型产业。负面清单反过来讲,意即在负面清单上的产业不能投资,但不在这个清单上的产业,法无禁止即可为。2.推进投资便利化。也就是平时所讲的一线放开,二线管住。产品进入自由贸易试验区,主要做加工出口不用交进口关税,另一方面进行单一的窗口管理,实施数据多跑腿,企业少跑腿促进投资便利化。3.进行金融方面试点改革。金融方面试点改革客观来讲,相对贸易方面改革进展缓慢。主要原因是因为金融方面的改革有一个放大效应,因此要比较谨慎。而且从事实上来讲,在一个小的区域内,如在20平方公里的自由贸易试验区实现成功并不代表放开到全国能取得一样的成果。4.简政放权。改善事前的审批,做好事中事后的报备,这也是作为改善营销环境的重要举措。第二是6月出台的《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基本上分两步走,在2025年十四五规划完成时实现一个早期收获,2035年初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时达到全面开放。早期收获的意义在于,实现商品的自由流动和要素的自由流动。商品的自由流动已经基本实现了,因为零关税基本就可以解决。现在要实现要素的自由流动,包括人员、数据、资金等,重点在于推进贸易的自由化和投资的便利化。全面开放的重点在于制度创新,主要包括制度集成创新方面。具体一点,比如个人所得税,我们目前是累进税,年收入100万以上就会采用45%的高边际税率。但是在海南,不管年收入100万或者1000万最高税率15%,类似于新加坡和香港的水平,强调在贸易方面做好防走私的工作,在金融方面要做好防诈骗工作。但是,当我们讨论海南自贸港时,我们不应该把自贸港理解为河港或海港。因为内陆城市也能搞“自贸港”,如果一个城市有两个机场,是有可能搞自贸空港的,因为一个机场通常只能满足客运,无法满足太多货运需要,因此北京、上海、南京、成都等是有可能的。

第三件事是推进贸易的自由化与投资的便利化。国务院办公厅出台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稳外贸稳外资工作的意见》,提出了15点工作措施,目标是为了推进了六稳。很多观点把六稳理解成为一个平行的关系,我个人认为六稳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稳预期是起点,告诉大家我们目前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百年一遇的疫情,不只是中国困难,其他国家也很困难。稳就业是终极目标,一切都是为了稳就业,稳就业通过四个方式: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金融。

第四件事是通过积极的财政政策,稳定的货币政策提升居民的消费。现在很多人说我们要拉动内需,提高消费。这是对的,但事实上不容易。因为要扩大消费,必须做到两点。第一点,保住就业。稳就业的前提是稳企业,企业不能倒闭,因此要通过稳健的货币政策对中小微企业进行纾困。2020年3月央行召开了一个重要的会议,其实有两个意思,一是扩总量,二是调结构。具体的工作是增加3000亿元专项再贷款,5000亿元再贷款再贴现,投放到市场的这8000亿元能够使中小微企业活下去。第二点,可支配收入要上升。因此要减税降费,减税降费的钱来自积极的财政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我们要回答两个问题:钱从哪里来?钱用到什么地方去?2020年我们有28万亿元左右人民币可以用,原来的财政赤字是19.7万亿元,今年财政赤字是3.76万亿元,特别国债增加1万亿元,政府专项债3.76万亿元,这是中国能用的钱。中国应对疫情有5.4万亿元的财政刺激规模。包括再贷款1.8万亿元、新增财政赤字1万亿元、抗疫特别国债1万亿元,政府专项债1.6万亿元。接着我们要回答第二个问题,钱投到什么地方去:第一,新增2万亿元全部投向地方县级基层,钱一定要到基层去抗疫。第二,支持两新一重。包括新型基础设施,新型城镇化,重大的交通水利工程。两新一重对拉动中国经济发展是非常重要的。通过“两新一重”推动“四化融合”。“四化融合”是指: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这里要指出一个误区,工业化和城镇化不是必然联系在一起的。有的在国家只有城镇化,没有工业化,如南非。这种情况会导致贫民窟,因为工人来城市想找工打,但找不到工作,就形成了贫民窟。有一些国家只有工业化,没有城镇化,这种国家劳工成本很高,导致企业的利润很低,因此工业化的发展就成为无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新型工业化和信息化的结合,就是我们平时所讲的5G+AI。信息化和城镇化的结合,就是我们讲的智联互通的城市。农业的现代化不必多说,特别是在东北地区,我们要推行农业现代化。

第五件事发展都市圈、城市群为重点的推进区域的经济一体化。首先中国的城市群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京津冀城市群经济活力最强。客观来看,相对长三角和粤港澳大湾区,京津冀城市群还没有连成一体。因为北京和天津不错,但是北三县还差点。除三大城市群外,成渝城市群的成都和重庆也不错。长江中游城市群三足鼎立:武汉、南昌、长沙经济不错。因此五大城市群其实是三大城市群发展得比较好,因此理解了这五大城市群,就理解了为什么我们要建湖南自贸区,湖南自贸试验区的作用是来对接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向内地的梯度转移。因此,内循环我们要做好以上五件事。

中国经济外循环如何做,要回答一个问题: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还存在吗?许多人因为特朗普的贸易保护主义就怀疑经济全球化已经不复存在,实际上经济全球化依旧存在,只不过是表现形式发生了变化。经济全球化的核心是贸易全球化,贸易的全球化有两个基本特征:生产的地区化,贸易的多边化。一个产品,不论简单还是复杂,如汽车、iPhone等,都是由不同的国家或地区生产其中一部分零部件,然后另一个国家将其生产、装配再卖到全球各国。尽管贸易全球化出现了一些回头浪,但目前生产的地区化和贸易的多边化依旧没有改变。2000年全球的贸易格局两大中心节点,一个是德国为核心的欧盟经贸区,另外一个是以美国为核心的亚太经贸区。目前的全球贸易格局也很清楚三大中心节点,德国依然是欧盟经贸区的中心节点,美国是美洲的中心节点,但美国只剩下两个小兄弟:墨西哥和加拿大,中国逐渐成为亚太经贸区的中心节点。三个经贸区联系紧密、相互相称,因此需要强调的是这是三足鼎立而非三足孤立。中国经济外循环要做的是顺应这个潮流,推进地区经贸合作,以地区经贸合作来逐渐取代多边经贸合作。不是不要WTO,而是WTO的位置相对会下降,而地区的经贸合作协议的重要性将不断提升。我认为要做以下几件重要的事,要大力推进一带一路倡议的落地。一带一路有海上丝绸之路和陆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和陆上丝绸之路都重要,但根据目前的经贸的现状,中国应优先发展海上丝绸之路。因为中国与海上丝绸之路的主要国家,特别是东盟十国的经贸联系远高于其他国家。在2010年我们签署中国—东盟自贸协定(“10+1”),“1”指的是中国,“10”指的是东盟十国。东盟十国分3个层次:2个富国(新加坡、文莱),4个中等国家(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4个穷国(越南、缅甸、老挝、柬埔寨)。中国与2个富国、4个中等国家在2010年已实现零关税,中国与另外4个相对较强的发展中国家在2015年实现了零关税。有了东盟的基础,今年签署的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才能够顺利的落地,我们也可以看到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投资,对东盟10国也远高于其他国家。因此,对于海上丝绸之路,我们可以不只是贸易还可以投资。但对于陆上丝绸之路的国家或地区,我们优先发展贸易,做进口或出口,投资在未来逐步地渐进地推,因为陆上丝绸之路的地缘政治比较复杂。

在签署RCEP之前,中国签署了18个自贸协议,但因为RCEP的签署,我们现在拥有了19个自贸协议——增加了日本。RCEP从2012年到2020年最终签署经历了长期谈判,总共15个国家,RCEP的贸易总额占全球的27.4%,人口占全球人口接近30%,GDP也接近全球的30%,投资金额占全球32%,是全球人口最多,经贸规模最大,最具发展潜力的自贸协定。此外,通过RCEP我国与日本也间接有了自贸协议。中国与韩国有自贸协议,但韩国与日本没有自贸协议,因此现在相当于中国与日本,日本与韩国都间接有了自贸协议,这也是RCEP的另一个重要作用。RCEP在以下四个方面也有推进:商品贸易、服务贸易、投资、自然人流动。

商品贸易有以下四点重要内容。第一点,参与国之间百分之九十的货物将实现零关税。有的马上零关税,有的循序渐进,10年之内实现零关税。第二点,实施统一的原产地规则,在RCEP范围内可以累计计算产品附加值。比如说iPhone是加州设计,中国生产并出口。如果现在我们卖iPhone到韩国,韩国可能会给我们一个更低的关税的好处,但前提是iPhone必须是从中国原产地出口,但中国原产地出口的话,必须达到相应的附加值,通常是35%。中国在iPhone的附加值在3%到5%左右,远没达到35%。现在RCEP可以把15个国家的附加值都算上,如日本韩国的芯片、摄像头等高附加值的算上,若能达到的话就可以享受更低的关税,这就是原产地规则。第三点,禁止归零。比如我们出口一件衬衣到日本去,在日本卖10元,但日本同等衬衣卖20元,我们的售价比日本的公平价格低10元,所以日本要收我们10块钱的关税。但现在在禁止归零条款下,假设我们的一个产品,在日本卖20块,我们卖25块,我们比日本贵5块,在原来的做法下,我们比别人卖得贵的部分的不算,但现在是禁止归零。第四点,六小时通关。总的来说,RCEP的贸易便利化协定超过WTO。

在服务贸易方面采用负面清单和正面清单相结合的模式,比较发达的7个国家采用负面清单,包括我国在内的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的8个国家采用正面清单,但是6年之内正面清单必须变成负面清单。

投资方面,投资全部采用负面清单,这一点对中国、其他国家都是利好的消息,非常有利于中国企业走出去到东盟国家投资。

自然人流动方面,对居民及商务人士可以更方便地发放签证。

目前中国积极表态加入CPTPP,要加入CPTPP中国可能在4个方面需要进一步努力:知识产权、劳工标准和国企改革、环境保护、数据流动。

知识产权方面,2018年博鳌论坛开始,我们一直在强调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同时,《外商投资法》的落地也使得中国在推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继续向前一步。

劳工标准和国企改革方面,中国也一再强调,要推进国企改革,更好做到在岗培训、维护资方和劳方利益等。

环境保护方面,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我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2030年前达到峰值,力争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生态文明也写入宪法。

数据流动方面,我们数字经济占中国GDP1/3以上,一方面要做好隐私的保护,另外一方面也要强调对数据跨境流动的适度开放,做好云服务等方面。

中欧全面投资协议对我国也非常重要,CIA是以中国为核心节点的亚太经贸地区跟欧盟经贸区的深度合作,CAI将会扩大双方的开放,中国在制造业,特别是汽车、金融、房地产、私人医疗、国际海运、以及国有企业所经营的领域向欧盟开放,欧盟在制造业,批发零售、可再生能源、能源产业向中国开放,这些是双方开放的投资领域。中国未来的经济是发展数字导向型和知识密集的产业,并在这个产业链上爬升。在技术密集型产业,中国或许会一直在美德之后,但数字导向不一样,大家相差不远,某种程度上甚至在同一个起跑线上。

疫情撞击下,中国经济已经回暖,并成为全球经济表现最好的国家。2020年全球经济增速为负,中国经济增速2.3%。全球化的结构和方向发生了一些变化,但全球化作为一种基本的方向并未发生变化。中国应对未来挑战最重要的是优先发展数字导向、知识密集的产业,实现产业链的爬升,然后通过双循环发展中国经济,构建新发展格局。

本文来源:网易研究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