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观点

当前位置: 首 页 >> 时评观点 >> 正文

余淼杰:优先发展数字导向高附加值产业,巩固中国在后疫情时代的全球价值链中心节点地位

以下观点整理自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党委书记、副院长余淼杰在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宏观经济热点问题研讨会(第5期)上的发言

关于后疫情时期产业链的情况我讲两点观察:

一是疫情会使全球贸易总额受到比较大的冲击,但是世界经济从世界范围来看,全球化基本方向与趋势没有改变,只是形式发生变化。为什么这样讲?现在面临的挑战非常明显:全球贸易额下降,中国外贸总体规模估计会下降11%-15%左右。刘老师讲的国际上是逆全球化的,特朗普这几年搞“美国优先”,在过去中美经贸摩擦,按道理讲WTO的关税,发达国家是3%,现在对中国进口关税是已经达到20%,中国对其它国家平行关税7.5%,中国对美国现在差不多20%左右,中美经贸摩擦也会对贸易有一定影响。

疫情受影响最大的还是服务贸易,很多航空公司基本处于破产的边缘,服务贸易锐减。全球经贸结构会出现两点基本态势:一是生产地区化跟贸易全球化的基本格局没有改变,生产地区化和贸易全球化是关键词。比如iPhone有六七个国家生产,美国占了60%利润,韩国4.7%,日本跟中国台湾各0.5%,大陆劳工成本、非劳工成本加起来5%左右,生产的地区化没有发生改变。做出来产品依然卖到全球,尽管因为这个地方关税壁垒比较高,金额会受到影响,但是基本没有变化的。

这不代表全球化没有发生变化,表现形式就发生了变化。全球多变经贸协商机制被弱化,比如WTO。地区经贸合作多边机制得以加强。WTO争端解决委员会现在将近停摆,9个委员中只有中国法官还留任,现在没有办法形成小组解决争端。WTO总干事提前去职,人选还是问题。多哈回合谈了20年,虽然已经成功了百分之八九十,但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核心利益没有办法谈论。这些例子都说明全球经贸多边协商机制被弱化。

多边合作得以加强,比如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得到积极的响应,现在“一带一路”经贸总额占中国经贸总额三成左右。再就是东盟10+6,区域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已经差不多了,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往前推进了好几步,这是RCEP的情况。北美的情况,北美自贸区,很多东西都是对美国更加有利,从原产地的原则,汽车原产地63%提高到75%,这都是对美国有利的。不管怎么讲,这是地区区域化加强的趋势,包括日本所主导的泛太平洋贸易协议也逐步加强,中国也是准备积极参与讨论。全球化基本态势没有发生改变,但是形式发生了变化。

后疫情时代,中国全球价值链的中心节点位置没有得到削弱,相反会更加获得巩固。

目前全球基本是三足鼎立,中国为核心的亚洲,美国为核心的北美,德国为核心的欧盟,金融危机以后已经形成三足鼎立。受到疫情的挑战,现在是政府鼓励外资企业搬回去,它们自己也想搬回去。跟这个结合在一起的就是产业的转移,但是我个人不同意这个观点,我认为中国全球产业链地位不会受到冲击的影响,有没有挑战?但是危中有机,但是机遇更多。有几点原因:

一是中国全产业链的比较优势,如果看海关出口数据会发现统一编码8000多种产品,中国每种产品都有出口,这是中国全产业链的体现。可以说里面的产品质量比起美国、德国还差一截,但是好歹能用,全产业链的完整性是体现在那个地方。

二是中国各地出现了产业的集聚,产业集聚分工有利于专业化生产。看中国产业地图会发现每个城市都是专业化生产一两种产品,潮州就是做玩具,邢台就做羊绒等等,每个地方都有集聚。集聚可以减少成本,也有正向的溢出,很多好处就不展开。

三是中国市场的规模经济对外资有明显的吸引力,中国市场的规模优势可以从两点体现:一是中国有14亿人口,消费额度是非常大的。看未来潜力,中国有4亿中等收入的群体,而且还在不断扩大,这是今天和明天的情况,现实跟潜力的情况。如果看中国的比较优势,中国当然不再是劳动力便宜,而是巨大的市场。

外资的撤资论,主要是不符合外企利润最大化的要求,作为企业最简单的道理就是挣钱,利润最大化。问题是撤资能不能到东南亚,东南亚地区成本好像比较便宜,但那里没有全产业链,企业需要从区外再进口中间品,成功很高。类似的例子是中国有家做摩托车的资本密集型企业到非洲埃塞俄比亚投资,他们的中间品都只能从中国进口,明显推高了成本。东南亚也是一样的。

如果产业链的主要生产环节回到美国、欧盟,跟中国相对有几个劣势:

劳工成本高,中国去年劳工成本大概750美元,在沿海地区差不多750美元,美国4200美元。

对于物流成本,中国有巨大的工作人群,物流成本相对便宜,所以就可以看到iPone最后在美国只能建研发中心。

对于运输成本,外资企业生产了要卖出去,如果市场在中国,就节省了很多运输费用。

不管人工成本、物流成本、运输成本,中国这方面都是比欧美高的。美国制造业回流也是没有形成一个趋势的。

关于未来产业链的竞争,我主要讲两点:

一是如何提升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位置。讲到提升在全球价值链的位置,首先就应该认识现在的情况。从中国入世以后,以中国为中心的亚洲工厂的比重大于美国为中心的美洲工厂比重。以信息产业为例,2/3信息产业中间品来自亚洲。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我国在传统贸易这块,以及简单的GVC中越来越上升,但是复合型的全球价值链还是美德占优势。中国依然处于微笑曲线中低端。但是如果看附加值会发现跟其它国家不一样,跟美日德韩都不一样。其它国家附加值都是直线下降,中国先上升是因为技术进步,现在强调增加进口,进口增加,出口也增加,附加值比重相对下降。我们是倒U型。

面对这样的情况,我的观点是在确保资本密集型产业价值链中间节点的背景下,优先发展数字导向、知识密集的全球价值链。

数字导向、知识密集、资本密集型的全球价值链是中国GVC发展的重点。主要是因为数字全球价值链有几个优点:一是相对其它简单的价值链来讲,第一边际成本,比如软件拷贝是零边际成本。其实还具有非竞争性,有的产品就是具有非竞争性。数字是以提供金融的方案,金融贷款的方案,比如最近一个文件叫做推进市场化要素改革,提到数据是一种要素,电子商务的数据其实可以在未来作为一种抵押品进行抵押。我的基本观点是应该往这个方向发展,借力中国制造2025,中国在全球十大制造业上努力成为全球领军。十大领域就是:新一代IT、数控机床、机器人、航空航天、生科医药新材料等,这些东西重点是借助数字贸易发展数字经济,我一直强调数字导向的GVC依然是中国发展的重点。

在疫情中,很多产业受到严重创伤,但是电子商务跟线上交易、海外天猫等等的销售都上升167%。现在电商+快递模式不只是中国,欧美国家也越来越重视电商+快递结合的方式。

讲到价值链的时候提到一点,不仅强调出口,还要强调进口,进口高质量的中间品是实现产业附加值上升的重要途径。因为如果进口的中间品质量比较高,国内中间品合在一起可以产生类似于1+1大于2的效果,类似于化学反应,这也是为什么下来要办好第三届进博会的原因。

二是未来的发展应该是对接“六稳,重构以中国为中心的全球价值链。因为全球价值链的重构有助于稳就业、稳外贸、稳外资。传统产业,不管是做出口还是现在出口转内销,如果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这样才能保证今年城镇失业率在5.5,数字贸易,数字GVC有自动化、机器人、G1打印、大数据、云计算,短期内会产生就业两极分化的现状。就是相当于一个三明治,高端工人也有工作,低端的蓝领也有工作,比如纺织业有些产品需要人工的干预,很细的东西没有办法完全自动化,会挤压中间人的工作,对中间部分人的就业影响比较大。所以做好在岗培训工作,《政府工作报告》提到做好3500万人在岗培训工作。另外一点,鼓励这些工人向劳动力密集型就业的转移。同时也鼓励中小微企业融入到数字贸易,数字经济,数字价值链,这一定是未来发展的方向。

有几点政策建议:

一是坚定不移推动中国制造2025,这里涉及到工业化、信息化、新型城镇化的融合,离开了信息化的工业化,难以持续。离开了工业化的城镇化会变成贫民窟,三者应该很好结合起来。稳外贸这块,除了传统的做法,大力推进贸易自由化、投资便利化之外,有一点是应该做好数字园区的工作。最近国家在认定12家国家级数字服务园区,这个方向应该继续做下去,包括电子商务中的试验区,这也应该做下去。鼓励线上贸易,比如这次线上广交会。经过疫情后,线上贸易比重肯定是越来越大,而且发展中国家有利于弯道超车,尤其大家在同一个起跑线上,我们成本相对低一点。

二是在稳外资的工作,应该是要抓好龙头企业。

三是推进多种市场化改革,确保公开、公平、公正,一视同仁在市场上竞争。苏州工业园区就做得特别好,做了很多创新工作,包括减少负面清单,都是有利于数字贸易,推进数字GVC的。这也促进了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得以提升。

本文来源:中国宏观经济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