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观点

当前位置: 首 页 >> 时评观点 >> 正文

余淼杰:疫情下的中国经济

导言:剑桥中国中心重磅推出“新冠病毒之后的世界”名家讲坛,4月20日,北大国发院党委书记、副院长余淼杰教授做客“新冠病毒之后的世界”名家讲坛,与世界各地上千位朋友们分享“疫情下的中国经济”。以下为余淼杰教授“疫情下的中国经济”讲座实录。


非常荣幸能在剑桥中国中心名家讲坛这个平台与大家见面,分享我对新冠疫情下中国经济的看法。

我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一、疫情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二、中国应对疫情的主要政策安排;三、后疫情时代的中国与世界经济格局。

疫情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首先我们先来看一下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4月份对全球各个国家经济的一个预测。

全球经济体分为两大类:一、发达经济体;二、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

在上图中,您可以看到发达经济体受到的负面影响及冲击更为明显(下降6.1%),而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下降温和一些(下降1.0%)。今年的世界经济毫无疑问将受到疫情的严重影响。

我们来看一下中国经济的整体情况。

(一)第一季度中国经济下降,但经济表现好于预期

三天前,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第一季度经济指标中,中国的GDP下降6.8%,虽然这是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来首次GDP下降,但这个降幅好于预期,之前大家预测经济下降的幅度会更大。

如果更具体点,对GDP进行分解,我们有三大产业: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其中第一产业下降3.2%,为何第一产业下降较低呢?因为中国爆发新冠疫情后,城市停工停产,所以农民工基本都留在农村地区,并不影响春耕,对农业的冲击是最小的。

疫情对于第二产业的冲击相对比较大(下降9.6%)。因为中国作为世界工厂,如果说第二产业受到如此大的负面冲击,那是较严重的事情。

我们会发现疫情对第三产业的冲击却没有那么大(下降5.2%)。大家也许会觉得这与自己直观感觉并不吻合,认为整个2月基本上餐馆和酒店全部关门,为何才下降5.2%?个人认为有两个原因。原因一:在没有新冠肺炎大规模爆发之前,1月份的经济表现非常好,比19年上升了6%;原因二:2月份虽然商业关门,但不等于老百姓不生活。其中有几个行业表现非常突出,传输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上升13.2%,金融业逆势上升6%,快递业表现也非常突出。

个人认为中国经济最困难的时刻已经过去。新冠疫情得到很好的控制,现在已复工复产。因此第一季度最难的时候已经过去,从第二季度开始就会渐渐转好。

(二)全年GDP增速在3-4%之间

接下来我们看一下第二个问题,中国全年GDP的增长情况。IMF预测增长1.2%,我个人认为IMF有些过度悲观。之前有一些经济学家过度乐观。比如说之前在新冠疫情暴发时,有很多人说会达到5%以上,或者是5.5%。之所以会比较乐观,当时他们没有对新冠疫情的长期性、艰巨性有一个较清醒的认识。个人认为全年GDP的增速大概在3%~4%之间,如果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大规模发力的话,不排除最高能到4.5%这样的一个规模,但大概率是在3%~3.5%之间。

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我们说消费、投资和进出口。如果您看一下去年的数据,您会发现消费的贡献率是58%,投资31%,进出口11%。进出口今年对GDP的贡献应该跟去年差不多,这点我跟有些朋友的观点不太一样,现在大家基本上都认为说,出口完了,不行了,我不是这么看。

消费和投资哪个对今年中国经济拉动的贡献更大?毫无疑问是投资。我们想培育消费,但是消费受到了进口需求的影响,而进口需求很明显一点,现在欧美还有其他新兴工业经济体很多在封国和封城,那这样的话中国的进口需求一定会受到负面的影响,所以消费也会受到负面的影响,因此毫无疑问,今年消费对GDP的贡献率会下降,这是我的第一点判断。

(三)国际贸易

接下来我们来讲讲国际贸易。我准备就国际贸易和大家分享四点。

第一点:一季度的外贸数据说明什么?

咱们先来看看一季度的进出口总额,65,742亿元。跟去年同期相比下降了6.4%。光是看这个数据很悲观。但是请一定要把第一季度分成两个阶段来看,1、2月份和3月份。先说进口,1、2月份的时候中国的进口下降了4%,但是3月份的时候中国进口反而上升了2.4%。出口方面,1、2月份降的一塌糊涂,当然1月份还比较正常,主要是2月份降。1、2月份合在一起降了17.2%,到3月份的时候只降了3.5%,所以整个季度合起来,第一季度出口下降了11.7%,进口下降了0.7%,这些数据说明什么呢?说明了3月份外贸基本持平,他只比去年同期下降0.8%,换言之在进出口3月份的表现中看不出新冠肺炎疫情的负面影响。

所以我根据这个数据得出一个观点,出口已经在复苏,3月份出口只下降了3.5%。为何出口会复苏呢?可能有三个原因,第一点是复工复产,各方面都开始转好;第二点是企业在赶出口订单,第三点是卫生健康领域的出口没有下降反而上升。所以我说出口已经在复苏。

那么我们从3月份的数据看看进口怎么样?我们发现进口也在回暖,但我认为进口在回暖是不可持续的。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大家都非常清楚,海外很多国家都在封国封城,那么这样的一种背景下,海外国家不太可能持续生产供应中国的进口。所以进口从第二季度会有下降。

全年的出口会下降多少?我们先看一季度的数据,一季度的出口下降11.4%。IMF对全球全年的国际贸易出口的预测是下降11%左右,和中国一季度的降幅差不多。现在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对中国的出口而言,接下来是不是会受到很多负面的影响?我们先假设IMF的这个分析是靠谱的话,全球全年的国际贸易出口下降11%。而中国去年的出口是多少?中国19年的出口接近2.5万亿美元,进口是2.08万亿美元,也就是说贸易的顺差是4200亿美元,折算成人民币是2.92万亿人民币。这是去年的情况。但今年会怎么样?假设说我们降一成,就是说出口从2.5万亿美元降到了2.2万亿,但是呢,进口降的更厉害(因为国外抗击疫情生产能力下降),假设我们进口降两成变成1.6万亿的话,这么算出来,中国的贸易顺差不但不会下降,还会上升。如果是这样的话,可能中国今年依然能够保持4000亿美元的外贸顺差。大家会觉得这个不可思议,好像是不太可能。那好,我再跟你讲讲一季度的情况。一季度1、2月份出来的时候中国是逆差(逆差倒也不大,70亿美元左右,换成人民币是500亿人民币左右),中国作为一个贸易大国从来没有这样子的情况。有没有注意到3月份过后的整个第一季度,顺差反而是将近1000亿人民币。换言之,3月份的顺差将近1500亿人民币,所以为什么我说中国的出口已经在3月份复苏。

有人会说,那也不对呀,因为现在外需在减少,国外不需要中国的产品。我们来看一下,中国乃至各国出口的产品分三大类,资本品,中间品,还有最终消费品。中国出口的中间品比较少,要么是资本品要么是消费品。那么最大的这个部分--资本品,会不会下降?会下降。道理很简单,其他国外不管是发达经济体还是发展中经济体,他们在封国封城,没有开工,自然不会买你的东西,那么你的资本品出口就会下降。但是我要强调的是最终消费出口不会下降。衣服鞋帽这些产品尽管在第一季度下降的很厉害,从第二季度开始,衣服鞋帽出口会上升的很快,因为其他欧美国家不生产,他们也没办法从其他国家进口太多同类的产品,他们只能从中国来进口衣服鞋帽这类产品。

即便是我们假设中国今年的出口降两成,进口降三成的话,那其实也还是能够保持一个比较大的贸易顺差,做到3000亿美元的贸易顺差问题不大。这是我的第一个判断。

第二点,就外贸结构,我来和大家分享六个方面。

1)谁会成为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呢?如果看单独的国家的话,那之前毫无疑问是美国,如果看一个经济体/经济区域的话,欧盟是比美国大的贸易伙伴。从去年年底到今年,东盟已经取代美国和欧盟,成为中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占比15.1%。为什么会这样呢?这得益于2010年东盟10+1自由贸易区(FTA)的形成,这是第一点。

2)我们来看一下一带一路。官方的数据是有65个国家纳入一带一路,这65个国家与中国的外贸比例也在逐渐增大,现在已经达到占比31%,一带一路国家对中国外贸的重要性不断提高。

3)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一般贸易占六成左右,加工贸易的比例逐渐在下降。在疫情的冲击下,是一般贸易受损大,还是加工贸易受损大?毫无疑问是加工贸易。因为加工贸易两头在外,原材料和中间品从外国进口,中国加工、包装、装配之后,最终品再出口到海外去。如果国际市场发生变动的话,对加工贸易的负面影响就会比较明显。你可以发现,中国的出口降了11.4%,其中加工贸易出口下降了17.3%,下降的幅度还是比较大。

4)跨境电商这个新兴业态,同比增速特别快。跨境电商海外天猫、海外淘宝同比增长了34%,增长非常突出。

5)从所有制结构来看,我们有民企,国企,外企。我们可以发现民营企业成为拉动出口的主力。但是我们也发现民企的附加值降幅最大(下降11%左右)。民营企业以中小企业居多,中小企业现在不是说能不能挣钱的问题,而是能不能活下去的问题。

6)从产品类别来看,有增有减,总的来说减大于增。大家都能想到,医疗器械类产品肯定是大增的。集成电器、集成电路类也是增长的。

第三点,我们来说说服务贸易。

什么是服务贸易?比如说我去美国出差,我没有乘坐国航的飞机,我坐的美联航的飞机,那就相当于我购买了美国的这个服务,这就是服务进口,叫做服务贸易。服务贸易(例如旅游、运输、跨境医疗)今年毫无疑问受到重创。中国的服务贸易总额是8000亿美元。特别是旅游、跨境运输,基本上清零,最快下降,受影响最厉害。

第四点,很多朋友关注中美贸易。

今年1月15号,中美正式签订第一阶段的贸易协议,中国将在2020-2021年两年时间里大量进口美国商品与服务,总额为2000亿。现在第一个问题是在疫情这么严重的情况下,这个协议能不能完成。根据第一阶段的贸易协议,如果不是出于不可抗力的因素的话,中国应该扩大进口767亿美元,涉及四大类产品:制成品,农产品,能源跟服务。我们一项一项看,我们需要扩大进口农产品125亿美元,能源185亿美元,服务128亿美元。我个人认为完成这些没有问题,只要美国有的提供,加起来438亿,完全没有问题。现在不敢肯定的329亿美元的制成品的进口,我觉得不见得能完成。不是说中国没钱买,而是美国(封国封城的情况下)有没有东西卖,或者愿不愿意卖。这是国际贸易的情况。

(四)就业

接下来我们说说就业。大家可能已经注意到,4月17号中央政治局会议已经把“稳就业”放在最重要的位置。稳就业比稳增长更重要。当然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但是如果说,鱼和熊掌只能取一个的话,那就取就业。我们看看一季度中国的失业情况。2月份城镇调查失业率达到6.2%,达到历史峰值,有史以来最高。到了3月份,随着复工复产的开展,我们看到这个数据已经降到了5.9%。未来的话,客观上讲还存在着一定的压力,特别到了暑假,有近700万大学生找工作,700万,这不是一个小数目。不过总体判断,如果政策发力充分的话,不用太担心,问题不大。为什么这么讲?就业能不能很好的妥善处理,首先取决于中国外贸的表现。你知道中国外贸间接直接的带动了多少人的就业?2亿人!我们知道中国14亿人,有8亿人在工作,外贸带动2亿人的就业,相当于1/4。今年的外贸形势(特别是出口)刚才已经跟大家分享过,其实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差,理由是美欧国家一定需要中国的消费品,没有任何一个其他国家能够替代。这是我要表达的第一点,外贸不太差的话,就业就不会太差。第二点我想说的是,除了看总量,还得看结构。中国的就业,现在最大的问题不是白领工人,不是大学生的就业问题,而是蓝领工人的就业,为什么呢?因为蓝领工人大多数服务于民营企业,而民营企业贡献了中国新增就业的80%,换言之,民营企业的好与坏决定了蓝领工人是否能够充分就业。这就是为什么在4月17号的政治局会议上,中央提出民营企业要做好出口转内销的工作。所以民营企业的生存问题是关键。后面我会分享一下中央对民营企业的纾困政策。这是就业方面要跟大家分享的。

(五)通胀

一季度的CPI是4.9,我们知道这已经到了一个临界值。一般的经济学认为超过5%的话,那就属于比较厉害的通货膨胀,2%-5%还属于比较温和的、可接受的通货膨胀。那么从第二季度开始通胀到底会上升还是下降?我个人认为,CPI在二季度之后不是太大的问题,会降下来。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我们来看石油,油价大幅度下跌,会带动很多产业的产品的价格下跌。我认为不只是中国,从全球的角度上来看,今年也许我们不是应该考虑通胀的问题,而是要考虑通货的紧缩,尽管这个问题现在还没有太多人意识到。通货的紧缩什么需要担心?疫情背景下,封国封城,意味着需求在萎缩、供给在下降。供给和需求同时下降,意味着经济的萎缩。当然也因为这个原因,您可以看到全球各大经济体都在放水,美国放的最为厉害。宽松的货币政策有可能帮助通货紧缩的问题得到一定的缓解。另外,我认为中国经济的复苏,或者说中国经济的初步复苏,对全球经济避免进一步的衰退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大家都知道中国是世界经济发展的火车头,如果中国经济开始正常在运转的话,新冠疫情对社会、对人类的影响就会少一点。

(六)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我们接下来谈谈疫情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前段时间媒体报道了很多美日制造业回流的消息,说日本政府也好,特朗普政府也好,鼓励制造业回流到日本、美国去,政府给企业搬家费、税收减免等直接或者间接补贴。那么日本政府、美国政府这么做有用吗?我个人认为,短期内有没有用,我不敢讲,长期来看,一定没有用的。因为对企业来讲,他们的目标不是考虑国家战略、国家需求,企业是要挣钱的,企业就是要利润最大化。那么以美国制造业为例,回流到美国,企业能不能挣钱?答案是哪怕没有新冠疫情也是挣不了钱,因为成本太高,企业生存不了。这个是最大的一个原因。

对日本来讲,制造业回流不是完全没有可能,但是日本的成本还是比中国的成本高。现在这些劳力密集型制造业不用说美国日本待不下去,中国都有可能待不下去,因为中国的劳动力成本也不断上升,流动也应该是向东南亚国家、向非洲国家流动的。所以我说美日的制造业回流不可能长期地持续下去,短期内可能会有,但长期不太现实。

(七)疫情对欧美国家的打击力度其实比对中国的打击力度更大

现在中国已经复工复产,逐渐复苏,但可能对欧美国家的影响刚刚开始,或者说还有待时日。中国经济有望在疫情中重构竞争优势。

中国应对疫情的政策安排

(一)调增速、稳预期、增信心

中央政治局2月21日,3月27日,4月17日三次会议,明确指出今年调结构比保增长更重要。但中国经济适度的增长也是很重要的(今年实现3%左右的增长),这是稳定就业的前提。我认为国际上看空中国经济的观点绝对是错误的,这是方向性的错误。

二)政策目标:“六稳”+“六保”

六稳包括: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其中最重要是稳就业。

4月17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在强调加大“六稳”工作力度的同时,提出“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保粮食能源安全、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保基层运转”六个“保”。

(三)逆周期发力,进行宏观调控,靠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双轮驱动

稳健的货币政策

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更加灵活适度,精准发力,释放LPR潜力。用好3000亿的专项再贷款;强化对先进制造业、脱贫攻坚、民生就业等重点领域、薄弱环节的能力建设。从2月份开始,货币政策就已经紧锣密鼓地实施。比较有代表性的一个会议是3月4号的中国人民银行央行的人行会议,提出了6点:稳预期、扩总量、分类抓、重展期、创工具、抓落实。我觉得分类抓、重展期、创工具三点更为重要。

大力扶植小微企业的措施包括减税降费,减免租金,缓交社保,贴息新贷款等。

3月27日和4月17日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也强调,房地产不会也不应该成为短期刺激经济的手段。不会在出现之前的房地产拉动中国经济的现象。还是那句话,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

4月9日,中央出台《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要素包括劳动力、资本、土地、技术和数据。数据是第一次作为一种要素,清楚地写到里面去。

积极的财政政策

最近应对疫情的重头戏就是积极的财政政策。当我们说到财政政策的时候,我们一般都喜欢用一个词叫“开源节流”。我觉得呢,这一次不能叫“开源节流”,应该叫做“开源开流”,或者“开源通流”。为什么这么讲呢?我先跟大家汇报一下现在的财政情况。咱们客观来说,毫无疑问我国财政短期内存在一定压力的。为什么呢?第一,土地财政的收入在下降;第二,地方政府的隐形债务在增强;第三,要强调减税。这意味着钱减少了,支出增加了。所以,我国财政短期内存在一定压力。压力之后就开源。如何开源?三个来源。

首先,预算内资金,它又有三个来源。第一个来源是正常的财政收入。比如以去年为例,中国GDP是100万亿,政府的财政收入是19.7万亿人民币;第二个来源是扩大财政赤字,那么去年是GDP的2.8%,今年扩大到多少还没有讲,最低的估计、最稳健的估计是3.2%, 很可能3.5%,要是我说的话不排除4%。其实4%或者3.5%也不算高,为什么?你看一下美国,美国去年并没有受到新冠疫情的影响,4.6%。你可能会说美国是发达国家,跟中国不太一样。那我们比一个和中国差不多的,印度,印度去年的财政赤字6.1%。如果今年中国的财政赤字安排在3.5%-4%,不为过。第三个来源是其他净调入。如果按照3.5%的财政赤字计算,财政收入、财政赤字,以及其他净调度,加起来预算内资金为26.5万亿左右,这是可以确保的。

第二点,政府工作报告已经明确指出,要发行特别国债,这属于国内贷款,大家认为会发行1万亿左右。

第三是自筹资金,两个来源,包括增加专项债的规模(去年是2.15万亿,今年估计会到3万亿,甚至3.5万亿),以及发行政策性银行金融债(1到1.6万亿)。以上数字加起来总共32万亿。换言之,应对新冠疫情,今年中国政府有32万亿的钱可以花。

接下来很重要的一点,钱用到什么地方去?基建、新基建是非常重要的领域。我个人理解,基建是做存量,新基建是做流量。现在调结构,新基建会更加吃香。新基建有几个特征,第一个是数字经济,第二个是智能制造,第三是投向需求大、城市密集度高的地方。数字经济意味着信息化,智能制造意味着新型工业化,需求大、城市密集度高的地方意味着城镇化。新基建很好地打通了中国政府一直想做的“三化融合”,即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的三化融合。体现在具体的落地的产业或行业,主要包括5G商用、AI、工业互联、物联,以及讨论中的轨道交通和环境建设。今年中国政府有32万亿的钱可以花,其中10%,也就是3.2万亿,会投到新基建领域。新基建中,特高压也被反复提到,被提到很重要的位置。特高压专门用来发展中国的城市化,中国的五大城市群的继续推动,今年的发力就在特高压。

除此之外,电动汽车和充电桩,国家电网等,也都是投资的重点。

(四)扩大开放,重构全球价值链

上半年扩进口、下半年增出口,稳外贸的10项措施和稳外资的具体举措,时间关系,我就不一一展开了。

后疫情时代的中国与世界经济格局

我个人认为,这次疫情的应对,充分体现了中国政府纵向到底、横向到边,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红利”,这是事实。公平与效率、经济与健康、发展与脱贫,做好了较好的平衡。

中国经济长期向上,作为世界增长的火车头不会因为疫情而改变。疫情是个重要的转折点,但对中国不见得是坏事情。中国在2009年成为全球最大的出口国。2008到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出口下降了16%,但之前最大的出口国德国下降更厉害,也就是说中国在衰退中赶超,成为全球最大的出口国。今年的情况有点类似。我们看中美经济的比例、经济贸易态势的消长,到今年年底美国经济降5%是铁定的,中国经济增长3%问题不大,这样的此消彼长意味着到2020年底,按照美元现价来核算,中国经济的规模将达到美国的3/4。到2026-2027年,中国经济的总量一定超过美国,这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这种大方向我们应该看得很清楚。但还是那句话,中国的经济总量赶上美国,不等于我们就成为最富的国家,美国的人均GDP比中国高很多,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最后我用三句话来小结一下:

1. 疫情之下,中国经济已在回暖,会成为全球相似规模经济体表现最好国家。

2. 出口已在复苏,全年贸易顺差显著。结构调整明显。

3. 疫情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机”大于“危”。

本文来源:剑桥中国中心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