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时报》专访余淼杰:中国正踏上贸易强国新征程
编者按
1949年—2019年,新中国走过了坚定而辉煌的70年。创业筚路蓝缕,成就浩若繁星,值得时刻铭记、深入总结。
中国经济时报特策划刊发“数说70年”系列报道,力图从小处切入,让数据说话,以约请智库专家、援引权威数据深度解读的方式,见微知著地讲述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辉煌成就,展现新中国现代化的伟大历程,期知往鉴今、以启未来。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陈婧
作为连接国内经济与世界经济的纽带,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我国对外经贸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我国与世界贸易的往来仅限于同少数国家互通有无、调剂余缺,1950年我国进出口总额只有11.3亿美元。2018年总规模超过46000亿美元,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7919亿美元。70年以来,外贸增长4000余倍,带动相关就业人口高达1.8亿。
70年风雨征程,在不断扩大开放中,对外贸易在中国经济中的作用不断提升,成为拉动中国经济的重要引擎。如今,我国又在由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的新征程上不断向前。
70年,外贸量质并进
广交会可以说是我国外贸发展的缩影。从1957年第一届广交会成交额不足1万美元,到2019年春,第125届春季广交会闭幕,共有来自213个国家和地区的近20万采购商到会,累计出口成交额近300亿美元。我国外贸发展迅猛,“朋友圈”不断扩大,推动我国深度融入全球化。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1950年我国货物进出口额为11.3亿美元,1977年为148亿美元,28年间货物进出口累计1487亿美元,年均增长不足10%。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外贸管理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水平提升,对外贸易迅速发展。2001年,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外贸易进入新阶段。2004年,货物进出口规模突破1万亿美元,2007年和2011年分别突破2万亿美元和3万亿美元,2013年再突破4万亿美元。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积极应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努力适应外贸发展新常态,加快培育外贸竞争新优势,货物贸易规模实现新发展。2018年,我国货物进出口规模超过4.6万亿美元,以人民币计价首次突破30万亿元大关。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党委书记余淼杰教授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从新中国成立之初到改革开放之前这一时期,我国建立了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成为全球最大的世界工厂,并且在诸如机械设备、电气电机等劳力密集型产品方面实现了大规模的贸易顺差,为之后深度开放以及全面开放,实现规模经济递增,吸引外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70年来,我国出口的产品从大米、煤炭等初级产品跨越到自主创新研发的高新技术机械设备。如今,全球每卖出10架民用无人机,就有7架来自中国。
余淼杰表示,我国对外开放的成果不只体现在规模上,还体现在产业布局优化以及实现由原来出口处在价值链的中低端产品,逐步向价值链中端甚至是中高端不断攀升上。
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服务贸易也实现快速发展。改革开放前,我国仅有少量的对外援建和入境旅游等服务贸易。改革开放以来,服务贸易发展进入快车道。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不断加快服务业开放步伐,积极推动服务贸易自由化和便利化。2018年,我国服务进出口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为14.6%,较2012年提高3.5个百分点,服务贸易成为对外贸易发展的重要引擎。
虽然在诸如运输、旅游、留学等服务贸易领域,我国与发达国家紧密合作,在取得长足进步的同时,与发达国家仍存在一定的贸易逆差,但是,余淼杰认为,我国的对外开放,并不一味追求贸易顺差,而是以切实行动推进全球贸易一体化,提升国内人民的幸福感、获得感为目标。
踏上贸易强国新征程
是什么举措成就以上亮眼的成绩?
余淼杰表示,在1978年到2002年广度开放融入到全球一体化的时期中,我国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设立各类经济园区,逐步实现由点、线、面有序的开放。二是推进贸易自由化,积极参与全球贸易,主动削减关税,为全球贸易自由化作出突出贡献。三是推动加工贸易由原来的“两头在外,大进大出”“三来一补”的形式,发展到今天以进料加工为主的加工贸易形式。
“更为重要的是,加工贸易的品种由以前简单的衣服、鞋帽等劳力密集型产品,发展到今天以机械、电子设备为主的高端加工贸易产品。”余淼杰表示。
尽管有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从1992年到2000年,我国出口额仍从849.4亿美元增加到2492亿美元,远超“九五”计划规定的目标,并且,从1994年起,我国外贸稳定转为顺差,逐步消除了外债偿付压力。这其中,加工贸易出口对出口增长功不可没。
自2001年,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第143个成员,正式进入深度开放时期,深入地融入到全球经济一体化中,通过削减关税、扩大市场规模,实现了与其他贸易国家的合作共赢。
加入WTO之后的有利形势,以及我国为促进出口结构优化而采取的措施,保证了我国对外贸易在出口产品结构升级基础上的加速发展。2009年我国成为世界最大出口国,贸易顺差达3830.6亿美元,2010年我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十八大以来,通过促进创新培育新的出口竞争优势,进一步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加快贸易强国建设,成为我国外贸发展战略的主要目标。十九大之后,商务部提出建设经贸强国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围绕这一宏伟目标,我国采取一系列措施,例如,加快建设外贸转型升级基地和高水平贸易平台等;加快培育跨境电商、市场采购、综合服务平台等外贸新业态;促进加工贸易创新发展;继续实施积极的进口政策;大力推进贸易便利化等。
深度融入全球化
“我国对外开放的成绩,还体现在为我国深入融入全球一体化的各个机构中去,以实际行动推进多边贸易合作以及地区贸易合作。”余淼杰表示。
70年来,我国开放大门越开越大,经济影响力、文化感染力、话语引导力由弱变强,中国主动参与全球治理,推动国际体系机制变革,在联合国改革、G20机制建设、世界银行和IMF改革及权力转移中,成为不容忽视的主要参与方。
余淼杰表示,这与我国不断积极采取各项开放措施密不可分。2001年,中国经过15年的艰苦努力,终于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2010年,中国与东盟签订中国东盟“10+1”自由贸易协议,中国与东盟成为全球人口最多以及全球规模第三的自由贸易区。
“我国以实际行动推进着中国与东亚国家的经贸合作,促进了两地人民的发展。”余淼杰表示。
此外,我国近期积极努力推进RCEP地区贸易协议,即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由东盟十国发起,邀请中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共同参加(“10+6”)。
“RCEP谈判较为顺利,相信最后的成功指日可待。”余淼杰评价道。
两千年前,得益于古丝绸之路,东方的瓷器、丝绸等稀罕物品源源不断运往西方。如今,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贸易往来不仅成为我国外贸进出口的增长亮点,共建“一带一路”将再次改变全球贸易。
眼下,越来越多中国企业正加快布局“一带一路”沿线市场,带动人流、物流、资金流大批涌向“一带一路”。据官方数据,在近六年时间里,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货物贸易额达6.5万亿美元,服务贸易额超过4000亿美元,占全球贸易份额不断提升。
此外,新兴市场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正成为我国外贸新的增长点。从数据看,新兴市场占我国进出口比重从2000年的40.1%上升到去年的57.7%;“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占比近三分之一。
中国正以崭新的姿态,续写对外经贸的辉煌。
原文刊于《经济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