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淼杰:新年周边外交“首秀”,李克强总理选择了这里
【编者按】
1月10日至11日,李克强总理参加了在柬埔寨举行的第二次澜湄合作领导人会议并访问柬埔寨。这是2018年中国周边外交“首秀”,受到各方关注。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海外网专栏作者余淼杰教授为海外网撰文,阐述这一合作机制对于中国和相关国家的重要意义。
李克强总理1月10-11日刚参加在柬埔寨的第二次澜湄合作领导人会议,并与各国领导人共同发表了会议的《金边宣言》。事实上,澜湄合作具有重要且深远的意义,对中国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具有重要的意义。
建设全面开放新格局的重要推手
党的十九大指出,我们要努力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怎样做到全面开放新格局,个人理解重点至少包括三个方面:一带一路、地区区域合作、以及南南合作。而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合作刚好与这三个开放的重点紧密相连,是建设全面开放新格局的重要推手。
众所周知,“一带一路”合作战略包括陆上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作为新时代中国推动全面开放新格局的战略,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固然是要两条腿走路,也是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但我以为,目前优先发展海上丝绸之路可能更具可行性。
之所以这么说,这是因为在“一带一路”目前涉及的61个国家中,处于海上丝绸之路的东盟10国与中国经贸联系最为紧密。相对于“一带一路”中的西亚18国,2005年以来,中国与东盟10国的出口是与这18国的两倍,进口是一倍多,直接投资是四倍。而如果与南亚8国比较,中国与东盟10国的出口是对南亚出口的五倍,进口是四倍,对外直接投资更是九倍之多。
而如果说,落实“一带一路”倡议的重点之一是推进东盟10+1自贸区,那么,推进澜湄合作则是其中的关键推手。
首先,澜湄六国是东盟10+1的重要组成部分。人口和面积都占有相当的体量。早在1992年,在亚洲开发银行的倡议下,澜湄六国—中国、缅甸、老挝、柬埔寨、泰国和越南--共同发起了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GMS)机制。该区域总面积近257万平方公里,占了整个东盟10+1的两成,如果不计入中国的话,面积则占了近一半。澜湄六国总人口约3.2亿,占了东盟十国的六成多。
其次,就经济而言,推动澜湄六国经济合作有利于东盟10+1自贸区经济的发展。东盟十国其实经济发展上其实可以分为三个梯队,第一个梯队是新加坡、文莱这两个高收入国家。新加坡是全球最成功的自由贸易港,其经济外向度非常高,也是中国目前发展自由贸易港可借鉴学习的对象之一。第二个梯队是印尼、泰国、马来西亚和菲律宾四国,他们与中国的经贸联系已相当紧密。印尼作为东盟地区最大的成员国,向中国主要出口原材料和中间品,对中国融入全面贸易价值链分工发挥着重要作用。第三个梯队就是柬埔寨、老挝、缅甸和越南。中南半岛四国与中国其实都是“同饮一江水”,经济联系非常紧密。如果再加上泰国的话,那么,目前中国与澜湄六国的贸易额超过200亿美元,是各国的最大贸易伙伴,而中国更是柬埔寨、老挝和缅甸的最大投资国。
“澜湄合作”的重要优势
虽然澜湄四国(柬埔寨、老挝、缅甸和越南)目前的人均GDP较低,他们各自经济规模目前也不大。但澜湄四国经济发展速度很快,柬埔寨过去十年经济增速都是超过7%,十年之间就实现经济翻倍,并成功“摘帽”,不再处于最不发达国家,而是跻身中低收入国家行列。世界银行等国际研究机构也都看好澜湄四国未来经济的发展。
澜湄四国的经济其实同中国经济的互补性也非常强。目前,四国的人口抚养比都非常低,柬埔寨的人口抚养比甚至只有36%左右,人口结构呈正金字塔形状,未来人口红利巨大,正好弥补中国目前因为劳工成本较高,劳力密集型产业比较优势正快速失去的不足。澜湄四国正是承接中国劳力密集型产业的对外直接投资的理想目的地。
虽说除中国以外的澜湄次区域五国经济总量相对较小,但好比一双筷子容易折断,但五双筷子合在一起就不容易折断。澜湄次区域五国加在一起,经济总量就不小了,如果再加上全球第二大体量的中国经济,那么澜湄次区域的经济地位重要性自然毋庸赘言。
目前澜湄次区域乃至大湄公河次区域内有很好的合作基础,经济合作发展迅速。如果说,92年亚开行首倡发起的大湄公河次区域机制(GMS)合作还只是个概念的话,时隔二十年之后,当泰国提出GMS合作构想时,就得到了中国的积极回应,而两年之后的2014年,李克强总理在中国-东盟17次会议上,更是提出合作对话倡议。2016年,总理在第一次澜湄合作上又强调了次区域合作的四点建议:有利于地区和平稳定、有利于共同发展、需要依托具体项目推进,目标是促进开放包容。这一理念得到次区域各国领导的大力支持,成为推进次区域合作发展的共识理念。
对于区域合作和南南合作的意义
需要强调的是,澜湄合作有利于地区区域合作以及南南合作,实现区域内合作共赢。这一点可以从三个方面理解。
第一,澜湄合作有利于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如同美元成为全球储值货币花了上百年时间一样,人民币的国际化是个长期目标,很难在短时间内一蹴而就。人民币的国际化首先应该是实现人民币的地区化。而人民币的地区化可以在澜湄次区域得以稳步推进。
事实上,人民币同任何一种货币一样,要成为国际通用货币,必须具备三大功能,即作为交换的计价单位、交换媒介和价值储藏功能。目前,人民币在澜湄次区域已得以大量使用,基本上已经具备计价单位和交换媒介的基本功能。中南半岛有些国家也开始使用人民币作为其外汇储备货币。随着澜湄次区域各国经济合作交流的加强,人民币作为外汇储备货币的比重也会大大增强。
第二,澜湄次区域各国可以实现产能合作。目前,中国与中南各国在纺织、鞋帽业有着规模较大的国际贸易,中国在建筑业方面对中南各国也有大量的直接投资,中南各国旅游业方面的丰富资源也吸引了大量的中国游客,次区域内各国服务贸易发展较快。这些都有利于澜湄次区域各国可以实现深度的产能合作。
第三,澜湄次区域各国可以通过减贫合作加强互联互通,实现民心相通。事实上,中国国际扶贫中心每年都推进多个减贫项目在澜湄次区域各国落地。与传统的单纯对外货物或资金援助不同,中国的国际减贫合作更强调培植地方减贫能力,强调“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更多是通过双边贸易或直接投资,帮助中南各国创造更多就业机会,提高收入水平。
总之,澜湄次区域合作是中国在新时代下推动全面开放新格局的重要推手,它对澜湄次区域各国的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将会与日俱增。
(余淼杰,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教授)
原文刊于:人民日报海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