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淼杰:一带一路,重点宜不同
经点
“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目前中国拉动经济的重头戏。作为中国十三五规划的战略提出,自然是好得很。不过,更关键的是要坐实。不要如北大国发院周其仁教授所讲的变成“大领导轰油门,中领导挂空挡”,最后政策没有落到实处。
一带一路,是两个拳头打人,但重点宜有不同。大陆的丝绸之路应重在通过加强与中亚独联体各国的经济合作促进地区的经济发展。自苏联经济解体后,中亚独联体各国经济虽有发展,但表现依旧不尽人意。他们有很强的意愿向中国取经,跟中国合作。年前,联合国经济社会事务署联系了北大国发院林毅夫教授、姚洋教授,希望与我们一起合作,组织介绍中国经济发展经验教训的国际培训班。结果,乌兹别克斯坦和孟加拉各派出10多人的官方代表团来参加学习,其决心和诚意可见一斑。
中亚各国基础实施目前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对各种钢材、水泥、电解铝的需求很大。加强与中亚各国的经济合作有利于消化我们过剩成能,帮助国内调整经济结构,实现经济上的互利共赢。同时,通过打造新世纪版的丝绸之路,也有助于出口中国高铁相关的大型机械设备,加强实现中国在交通运输设备出口方面的比较优势。当然,陆上的丝路的进口中国主要是加强与中亚各国的油气开发和加工合作,解决中国经济发展的资源瓶颈。
不过,如果说陆上的丝路目标是消化过剩成能、促进出口的话,笔者以为,海上丝路的重点则主要应该是扩大进出口,做实中国—东盟(亚细安)自贸区产业内贸易。
自2010年中国与东盟十国建成世界人口最多的自由贸易区以来,中国对东盟10国的进口关税已实现了97%的商品进口零关税,双边和多边贸易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最近,我们一项研究发现,中国与东盟的贸易模式主要是行业内贸易,即进口和出口都属于同一大产业,比如中国从印度尼西亚进口橡胶轮胎等原材料或中间品,但向其出口奇瑞等汽车产成品。这种贸易模式事实上不但有利于中国产品升级换代,实现价值链爬升,同时也有利于开拓新的发展中国际市场,是一举两得,值得大力鼓励的。
中国出口产品
应针对不同市场调整
相对于欧美成熟市场,发展中国家的新兴市场虽然比较零散,但大有可为。中国的出口产品应该做到针对不同的市场,产品模型和价格设计上有所差别。
以汽车市场为例,日本的国际营销策略就很成功。日本新型先进的汽车款型主打欧美市场,与其本地品牌竞争。成熟大众的汽车款型则主打新兴工业国家如韩国、印尼等,落后淘汰的二手车则充斥着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发展中国家如缅甸、柬埔寨。他山之石,师夷长技。中国很多产业的出口事实上都值得好好研究日本汽车产业的经验。
总之,大力推动产业内进口,形成最终品产业内出口,实现中国的产业升级,应是海上丝路的工作重点。
不过,一带也好,一路也罢,可能最终都帮不了中国传统的劳力密集型产业的出口。在新世纪,中国劳力密集型产业的出路只有两条:要么不断技术升级或者加大资本投入,成为技术密集型或资本密集型产业,从而保持在国际竞争中的比较优势。
比如耐克鞋在美国缅因州就不是传统的劳力密集型产业,而因为不断加大资本投入变成机器化一条龙生产,已经成为技术密集型或资本密集型产业,从而符合美国的要素禀赋结构,实现了其比较优势。但显然,这条路对中国大多数的低端劳力密集型产业来讲并不现实。剩下的一条路就只有一条:劳力密集型企业走出去,如林毅夫教授所大力推荐的,去非洲绿地投资。
(作者为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经济学教授)